第六百二十八章 叶开的胃口很大(第1页)
“奶奶怎么不吃?”
“噢,是嫌太油腻了一些吧。”
“那我们可就不客气了。”
纪青桐看了一眼徐教授面前的饭碗,看到了里面的米饭,然后就恍然大悟道。
老太太虽然胃口也比较好,但是毕。。。
北风的邮件在屏幕上静静躺着,像一枚点燃引信的火种。叶开盯着那行字看了许久,指尖轻轻敲击桌面,节奏沉稳如心跳。破晓??这个名字他等了二十年。前世,这项技术直到2040年才被某家欧洲联合体以“曙光计划”名义悄然启动,而中国因起步晚、供应链断裂,在能源自主权上吃了整整十年的亏。如今,历史被改写,时间提前了十三年。
他没有立刻回复,而是调出内部权限系统,将“破晓”项目标记为S级绝密,仅限他自己、林振国与财务总监三人可见。随后拨通林振国电话:“今晚七点,研发中心地下三层,我要开一场闭门会。”
挂断后,窗外天色渐暗,城市灯火次第亮起,仿佛呼应着某种无声的觉醒。石小娥推门进来,手里抱着一叠文件:“军方代表刚确认,‘晨曦-1型’通过初步验收,下一批订单追加至两千套。”她顿了顿,“但有个条件??要求我们开放部分核心参数接口,用于集成他们的指挥系统。”
叶开冷笑一声:“他们想摸底?”
“差不多。”石小娥压低声音,“据说这次测试是由总装某研究所牵头,背后站着三位院士级别的专家。他们对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和热稳定性很感兴趣,但也……不太相信我们能做出这种水平的产品。”
“不相信?”叶开站起身,走到窗前,“那就让他们亲眼看看。”他转身,目光锐利,“通知林振国,把‘晨曦-2型’原型机准备好。我要在三天后的评审会上,当场演示零下五十度冷启动、连续高功率输出三小时、以及抗电磁脉冲干扰能力。”
石小娥皱眉:“可‘晨曦-2’还没完成安全冗余测试,贸然展示风险太大。”
“正因为没完成,才更要展示。”叶开嘴角微扬,“真正的技术威慑,不是藏在实验室里的完美数据,而是在质疑声中依然敢亮剑的决心。”
她看着他,忽然意识到,这个男人已经不再是那个需要靠资本运作博出位的新贵投资人。他的每一步都带着战略纵深,像一位将军在布阵前夜点燃烽火。
晚上七点整,研发中心地下三层会议室灯光幽蓝。这里原本是核磁共振材料实验室,现已被改装成电磁屏蔽空间,连手机信号都无法穿透。林振国早已等候多时,身旁坐着两名身穿白大褂的技术骨干??一个是电化学组组长陈砚,另一个是封装工艺负责人周黎。两人都是叶开亲自从海外挖回来的顶尖人才,前者曾在MIT主导过NASA太空电源项目,后者则是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所前首席工程师。
“各位,”叶开坐下,声音不高却清晰入耳,“从今天起,我们将正式启动‘破晓’项目。目标:两年内建成国内第一条全自主可控的军用级全固态电池生产线,并实现战场环境下的规模化部署。”
会议室一片寂静。
陈砚率先开口:“老板,这意味着我们必须突破三项卡脖子技术??超薄锂金属负极的均匀沉积、界面阻抗的动态补偿算法、还有极端温差下的应力自适应封装结构。目前全球只有两家公司能做到其中两项,而且都在美国。”
“我知道。”叶开点头,“所以我才把你们聚在这里。我不是要你们复制别人的技术路径,而是重新定义它。”
他打开投影仪,屏幕上缓缓浮现一组三维模型??一颗外形类似六棱柱的电池单元,表面覆盖着蜂窝状纳米涂层。“这是我们为‘破晓’设计的新一代架构,代号‘蜂巢芯’。它采用梯度掺杂硫化锂电解质+石墨烯增强复合阳极,配合AI实时调控充放电曲线。理论上,能量密度可达680Whkg,循环寿命一万五千次以上。”
周黎倒吸一口冷气:“这比‘晨曦-1’提升了30%,可良品率怎么保证?这种结构太复杂,现有产线根本无法量产。”
“所以我们得建一条全新的智能产线。”叶开目光坚定,“我已经联系了德国库卡机器人团队,他们会派遣技术小组来华协助自动化改造。同时,中科院物理所答应提供同步辐射X射线检测支持,帮助我们实时监控材料微观变化。”
林振国沉声道:“资金呢?三亿预算听着不少,但光设备引进就要花掉一半。”
“钱我会解决。”叶开淡淡道,“另外,我准备动用个人资产质押融资五个亿,全部注入‘破晓’专项账户。这笔钱不进公司财报,也不走常规审批流程,只用于核心技术攻关。”
众人震惊。
陈砚忍不住问:“你疯了吗?一旦失败,你个人将背负巨额债务!”
“所以我不能失败。”叶开笑了,“而且我相信,只要方向正确,资本终会追上来。现在的问题不是有没有钱,而是有没有人愿意跟我一起赌这一把。”
空气凝滞了几秒。
最终,林振国举起手:“我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