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219(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刘大海盯着陆沉远,半晌没说话。

“你给我三天时间考虑。”他最终说。

“可以。”陆沉远说,“但只有三天。”

三天后,刘大海主动联系了区政府,同意拆除违建。

有了刘大海这个先例,其他违建户也陆续配合。一个月内,云龙街的违建全部拆除。

街道变宽了,阳光照进来,整条街都亮堂了。

陆沉远趁热打铁,启动了老街修缮工程。

云龙街有十几栋民国时期的老建筑,都是青砖灰瓦,雕梁画栋,很有历史价值。但这些建筑年久失修,有的已经成了危房。

陆沉远请来了省里的古建筑专家,制定了详细的修缮方案。修缮过程中,严格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不改变原有结构,不使用现代材料。

工程进展很慢,但效果很好。

半年后,云龙街的老建筑焕然一新。青砖依然是青砖,灰瓦依然是灰瓦,但整体风貌比以前好了十倍。

陆沉远开始引入文创产业。

他联系了几家文创公司,邀请他们来老城区考察。这些公司看中了云龙街的历史氛围,决定在这里开设工作室、咖啡馆、书店。

租金不高,但要求严格。不能破坏建筑原貌,不能扰民,必须符合老城区的整体风格。

第一批入驻的有五家公司。一家做手工艺品,一家做独立书店,一家做咖啡馆,还有两家做设计工作室。

这些店开业后,云龙街的人气慢慢起来了。周末有游客来逛街,拍照,买东西。老街的居民也觉得新鲜,经常过来看看。

陆沉远没有急着扩大规模,而是先把云龙街做成样板。

他知道,老城区改造是个长期工程,不能急功近利。只有把第一条街做好了,其他街道才会跟进。

但问题还是来了。

云龙街火了之后,房租开始上涨。原本五百一个月的房子,现在涨到了一千五。很多老租户住不起了,只能搬走。

陆沉远意识到,这是城市更新的通病。改造带来了升值,但也带来了驱逐。如果不加控制,老城区会变成富人的游乐场,原住民会被赶走。

他必须想办法平衡这个矛盾。

陆沉远召集了规划局、房管局和街道办的负责人,开了一个专题会。

会上,他提出了一个新政策。

老城区的房租涨幅,每年不得超过百分之十。对于低收入家庭,政府提供租金补贴。对于历史建筑的租户,优先续租权。

这个政策遭到了一些房东的反对。他们觉得,房子是自己的,凭什么不能涨价?

陆沉远没有妥协。

他在区政府的网站上发布了一篇文章,题目是《老城区属于谁》。

文章里,他写道:老城区不是某个人的,也不是某个集团的,而是所有东江人的。它承载着这座城市的记忆,也承载着四万多居民的生活。我们改造老城区,不是为了让它变成旅游景点,而是为了让它变得更宜居。如果改造的结果是把原住民赶走,那这个改造就是失败的。

文章发出后,引起了很大反响。

市委书记专门打电话给陆沉远,表示支持。省里的媒体也报道了这件事,称赞东江市的老城区改造模式。

房东们的反对声音小了下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