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 破局(第2页)
“他们想让我们忘记土地原本的味道。”她睁开眼,“让他们试试。”
第二天清晨,她召集冯家屯全体村民开会。村委会院子里挤满了人,连卧床多年的赵奶奶都让人推着轮椅来了。
“我知道大家最近很累。”她站在台阶上,声音清晰,“但我们不能停。敌人以为孩子软弱,以为农民愚昧,以为这片土地沉默太久就会永远沉睡。可他们错了。”
她拿出一张照片,展示给所有人看:是一块普通的黑土,在显微镜下却呈现出惊人的景象??无数微小生物在蠕动、分裂、共生,宛如星河流动。
“这是我们脚下的世界。”她说,“每一克土壤里有一亿个生命。它们不说话,但它们记得每一次污染,每一次伤害。而现在,我们要教会孩子们去看清这个世界。”
她宣布启动“泥土图书馆”计划:每个家庭领取一份无菌采样瓶,每月在同一地点采集表层土样,密封后交由镇实验室进行基础微生物检测。结果将以彩色贴纸形式反馈??绿色代表健康,黄色警告失衡,红色则意味着危险。
“这不是任务,是传承。”她说,“一百年后,如果还有人想知道2023年的土壤是否干净,他们打开这个瓶子,就能闻到我们的时代。”
村民们沉默片刻,随后纷纷起身报名。小学生阿杰也被妈妈带来,虽然脸色仍有些苍白,但他坚持要第一个采样。他在自家菜园角落蹲下,小心翼翼刮取泥土,放进瓶子,还在标签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和日期。
“我要让未来的科学家知道,”他说,“我活过的这一年,土地还在呼吸。”
与此同时,达瓦扎西推动的“反向播种”行动进入第二阶段。她与中科院合作,设计出一套“生态诱饵系统”:在几个边缘试点村,故意释放含有微量真实污染物的数据流,同时配套发布虚假治理方案,诱导境外情报网络进一步深入。
果然,两周后,情报显示某个海外环保组织开始频繁接触我国南方某地的非法冶炼厂,试图以“技术援助”名义获取实地采样权限。国安部门顺藤摸瓜,一举端掉隐藏在国内多年的三个间谍联络点,缴获大量伪装成环保调研报告的情报文件。
更令人震惊的是,其中一份文件详细列出了“分阶段瓦解中国乡村自治体系”的策略:第一年制造恐慌,第二年挑动对立,第三年扶持代理人,第四年推动去集体化改革。
“他们想让我们回到一盘散沙的状态。”李哲在电话里说,“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切断‘土地学校’与村民之间的信任纽带。”
“可惜。”达瓦扎西冷笑,“他们低估了中国人对家园的执念。”
年底,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全球农村韧性指数报告》,中国首次跃居亚洲第一。评审团特别提到:“一个拥有十四亿人口的大国,能在短短两年内建立起覆盖十万村庄的全民生态监督网络,堪称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
而在国内,“童声数据库”迎来第100万条录音。是一位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小学的维吾尔族女孩录制的。她用汉语和母语双语讲述:“今天我们种下了三十棵胡杨树苗。老师说,一棵胡杨能活一千年,倒了还能站一千年,烂了还能守一千年。我就问它:‘你愿意当我的朋友吗?’它没说话,但我听见风替它说了‘好’。”
这段录音被选为年度最佳口述日记,并在全国中小学巡回播放。
春节前夕,达瓦扎西收到一封来自贵州山区的快递。打开后,是一块风干的泥土,用红布包裹,上面贴着一张纸条:
“这是我们全村投票选出的‘最干净的土地’。我们把它寄给你,希望你能把它放进国家档案馆。将来有一天,当所有人都忘了我们曾如何守护过它,请让它替我们作证。”
她看着那块土,久久不语。
除夕夜,冯家屯举办新春联欢会。孩子们表演了自编话剧《大地的眼睛》,讲的是一群小学生如何发现地下排污管的故事。台下掌声雷动,许多大人抹起了眼泪。
晚会结束时,王海生突然举起话筒:“今年,我想请大家做一件事??写下你对土地的一句话,埋进大棚下的观测井里。十年后,我们再一起挖出来读。”
人们纷纷提笔。有的写:“愿我的孙子还能吃到带泥香的土豆。”有的写:“对不起,以前我不懂你有多珍贵。”还有一个五岁小女孩歪歪扭扭地写着:“妈妈说你是外婆的外婆的外婆传下来的,我会好好对你。”
达瓦扎西也写了一张纸条,折成小船模样,放入井底。没人看见她写了什么。
元宵节那天,她独自回到监测中心。窗外雪花纷飞,屋内寂静如深海。她打开“根系计划”主界面,全国绿点如星辰闪烁。忽然,系统提示音响起??
陕西汉中某新建节点成功激活,传回首条数据。
她点击查看,是一段温湿度曲线,平稳而有力,如同脉搏跳动。
而在数据包末尾,自动附加了一句签名:
**“本记录由一名六岁女童见证,她说:春天快到了。”**
她笑了,眼角泛起微光。
远处,第一缕春风吹过田野,掀动大棚上的积雪,露出底下嫩绿的新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