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14章 我爱我们的法兰西可谁爱我呢(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一八八一年九月的国际电力博览会,注定要载入史册。

它不仅展示了人类驯服电力的雄心,更成为了两个时代、两种理念交错的舞台。

托马斯?爱迪生精心准备的“光明之塔”确实堪称壮举,这种风头仅仅持续。。。

我站在七楼展区的中央,手指搭在那根红色按钮上,掌心微微出汗。台下的人群静得如同深夜的塞纳河,连呼吸都变得小心翼翼。莫泊桑抱着双臂靠在一根立柱旁,嘴角挂着若有若无的笑意;左拉则紧握着笔记本,眼神灼热如火;雷诺阿悄悄从口袋里掏出一支炭笔,在速写本上飞快勾勒着人群的轮廓;而莫奈,竟真的带来了他的小画板,正用淡蓝与金黄涂抹着灯光下的微缩巴黎。

那一刻我知道??他们不是来看电力的,他们是来见证一场**仪式**。

“先生们,女士们。”我的声音不高,却像刀锋划过绸缎,清晰地传遍整个展厅,“昨天,特斯拉?马斯生向你们展示了电的‘力量’。他点亮了一千七百盏灯,让机器轰鸣五日不息。那是工业的胜利,是钢铁与电流的凯歌。”

我顿了顿,目光扫过那些仰望着我的脸。

“但今天,我要问你们一个问题:**光,究竟为何而亮?**”

人群一静。

“是为了照亮工厂里疲惫的工人双眼?是为了让贵妇在晚宴上炫耀她的钻石耳坠?还是为了让警察能在夜里抓住小偷?”我缓缓摇头,“这些都不是答案的核心。光,应当为‘人’而存在。为街道上奔跑的孩子,为深夜归家的母亲,为伏案写作的诗人,为在阁楼里咳血的病人……为每一个活在这座城市里的灵魂。”

于莉枫站在我身后半步,双手交叠,低着头,仿佛仍不敢相信这一切竟由她之手完成。我转过身,轻轻握住她的手腕,将她再次拉至前方。

“这位,尼古拉?于莉枫小姐,是我们‘托马斯-爱迪生电气’的总工程师。她不是某位名人的女儿,也不是沙龙里的装饰品。她是这整座模型的设计者、建造者,更是我们未来电网系统的首席架构师。”

掌声零星响起,随即如潮水般蔓延开来。记者们纷纷记下这句话,有人甚至激动地站起身来。于莉枫的脸涨得通红,眼中泛起泪光,但她没有退缩,而是挺直了脊背,迎向所有注视。

“现在,请允许我揭晓??”我抬手一挥,“我们真正的展品。”

白布滑落。

刹那间,全场陷入一片死寂。

那不是一台机器,不是一个灯泡阵列,也不是某种夸张的发电装置。

那是**一座活着的巴黎**。

七十平方米的展台上,微缩的城市在灯光中苏醒。银箔流淌的塞纳河蜿蜒穿城,两岸灯火点点,宛如星河倒映。凯旋门顶端一颗小小的灯珠亮起,像是被神?点燃的火炬;先贤祠的穹顶下泛出柔和的暖黄,仿佛哲人的思想仍在燃烧;巴黎圣母院的尖塔上,一束细小的聚光灯射向天花板,模拟出黎明的第一缕晨曦。

更令人震撼的是??**整个城市正在“运行”**。

街道上的微型马车沿着预设轨道缓缓前行,车灯一闪一灭,如同真实交通的节奏;剧院门口聚集着芝麻粒大小的“观众”,门厅内的吊灯随时间推移由亮转暗,仿佛演出刚刚结束;甚至有一队巡逻的警察模型,提着灯笼在蒙马特高地的小巷间穿梭。

“这……这是自动控制系统?”一位德国工程师失声叫道,“你们用了继电器网络?”

我微笑点头:“没错。我们构建了一个基于时间与需求的**智能供电模型**。每一条街区的照明强度,都会根据模拟的人流密度、天气状况和昼夜节律自动调节。高峰时段全功率运行,深夜则降至节能模式??这不是幻想,这是我们可以立刻投入实用的技术。”

人群中爆发出难以抑制的惊叹。

“这意味着什么?”一名《时报》记者急切地追问,“这意味着未来的城市可以自己‘思考’用电吗?”

“正是如此。”我答道,“马斯生展示的是‘电能有多强’,而我们展示的是‘电该如何聪明地用’。他的系统像一头巨兽,吞噬煤炭,喷吐光芒;我们的系统则像一位管家,懂得何时开灯,何时关闸,如何分配资源,怎样避免浪费。”

左拉猛地合上笔记本,大步上前:“莱昂纳尔,你不是在办电力展览,你是在写一部小说!一部关于未来的史诗!”

我笑了:“也许吧。但我写的不是虚构,而是即将发生的现实。”

就在这时,异变陡生。

底层展厅方向传来一阵骚动,紧接着是断续的欢呼与惊叫。片刻后,一名浑身是汗的助手冲上七楼,脸色发白地扑到我身边。

“先生!不好了!马斯生的发电机……出事了!”

我的心猛地一沉。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