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3章 青砖碉(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他痛苦地闭了闭眼,义肢的手指在虚拟键盘上悬停,面前是那个残酷的选择:

【记忆覆盖突破材料防火墙】

【台儿庄战场青砖己检测到异常碳化硅增强层(维氏硬度2100,远超时代)】

【是否熔毁记忆载体?】

历史修正悖论?清晰地摆在他面前:如果保留这些来自未来的“防御记忆”,东墙的防御力将提升惊人的37%,或许能挽救更多生命。但代价呢?

推演显示,指挥官谢晋元可能会因为这些“超前”的防御信息和墙体异常而做出误判,提前47分钟将部队转移到错误的、更危险的区域!

更可怕的是,这种时空的“污染”是双向的:1937年的青砖因承受远超其时代的“记忆”而面临结构失稳崩塌的风险;2025年朱日和的超级复合装甲,也因为被强行注入了原始的、非最优化的历史参数,其尖端陶瓷层(显微结构竟与1937年砖釉同源)出现了不该有的脆化征兆!

“382处刻痕…那是未被任何战史记载的、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防御智慧啊!那些蜂窝结构、能量折射的原理,对优化现代城市反恐工事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黎落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眼中是对知识的极度渴望与对的深深敬畏。

1937年,西行仓库东墙。

苏白挣脱开谢晋元的保护,冲到那块刻着未来参数(G72区82MPa)的青砖前。

她紧紧握住那支滚烫、仿佛拥有自己意识的钢笔(笔帽上隐约可见两行铭文:‘八十二载烽烟淬’,‘六百砖石铁骨铮’),用尽全身力气,将它狠狠刺向墙面!

笔尖划过砖石,发出刺耳的摩擦声。

这一次,她刻下的不是冰冷的数据,而是一个饱含信念与决绝的指令:

“?历史自有其筋骨!?”

仿佛言出法随,刻痕深处,一股粘稠、泛着古老气息的灰白色浆液(1937年的糯米灰浆)汩汩涌出,如同拥有生命般迅速蔓延,将那些在砖缝中躁动不安、闪烁着微光的纳米陶瓷微粒(来自未来的污染源)死死包裹、封存、凝固!

墙体温度的飙升和异常的震动感终于开始平息。

第九枚日军掷弹筒炮弹带着死神的尖啸命中了东墙。

剧烈的爆炸声中,一道巨大的裂痕在夕阳残血的映照下狰狞地撕裂开来。

硝烟弥漫中,那蜿蜒的裂痕竟隐隐指向一个特定的方位坐标——一个仿佛用民族的硬度铭刻,又淬炼着未来钢火的坐标。

仓库内暂时陷入短暂的死寂。

赵铁柱终于挣扎着拔出了他那条顽固的木质义腿,拄着步枪喘息。他低头,目光落在脚边那半支被爆炸高温熔得有些变形的钢笔上。

铜质笔帽上,那两行跨越时空的铭文在昏暗的光线下依然清晰可辨。

笔夹处,一个深深的凹痕赫然在目——形状与他曾在黎落博士桌上见过的弹片镇纸上的伤痕一模一样。

月光不知何时从炸开的缝隙中洒下,流过那凹痕,反射出一种冰冷而永恒的光泽,宛如凝固的时空烈焰。

军科院绝密档案·记忆刻痕项目附录382-B?

现象定位:?本章所述西行仓库东墙(1937。10。28)青砖之异常形变、温度飙升、物质析出及“反射阵列”现象,详见《淞沪会战西行仓库修缮档案》第382卷补遗篇。

有趣的是,日军《上海作战公报》同日记载中,提及守军阵地存在“妖壁”(妖しい壁),能“反弹皇军之火炎”。

科学验证(2025):?极端战场环境(高温高压)下,人体血液中的钙盐(血钙)结晶析出,其特定晶型被证实存在形成微观光学反射阵列的物理基础。

此发现为“物理记忆双向烙印”假说提供了关键支持。

枷锁启用依据:?时空谐振精度偏差值(0。05-0。07Hz)虽远超常规通信极限,但结合材料显微结构同源性(青砖釉层与现代复合装甲陶瓷层)、记忆刻痕延迟(0。31-0。38秒远低于守军平均反应时间4。3秒)及环境高程毫米级动态补偿(3。21mvs3。19m)等耦合证据链,委员会最终裁定依据“卫字第382号指令”限用条款第3条,批准有限度启用记忆刻痕技术进行防御智慧抢救性发掘。

技术枷锁核心:仅单向传输材料形变模式(被动防御),记忆延迟强制≥0。35秒(避免干扰实时决策),单点墙体时空同步≤1次(防止蝴蝶效应扩散)。

记忆载体:?西行仓库青砖黏土经同步辐射检测,其主体成分高岭石的微观结晶呈现罕见的二十面体准晶结构,理论模型显示该结构具有存储高密度应力应变数据的独特物理潜力。

此为“青砖碉”现象的物质基础。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