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自为战(第2页)
沈从砚没有与他废话,直接出示驾帖:“奉旨,请吕公配合调查。”
吕芳笑了笑,目光扫过沈从砚身后那些如狼似虎的锦衣卫,最终又落回沈从砚脸上,意味深长:“好,好得很。沈墨卿,你以为扳倒了我,你就能独善其身?别忘了,你身上,也沾着不少洗不净的血。这北镇抚司,这锦衣卫,本身就是这浊世最大的染缸!你是我养的狼崽子,你的一切行动我都了如指掌。你不可能独善其身。你。。。只会是下一个我。”
沈从砚眼神微动,但依旧沉默,只是挥了挥手。锦衣卫立刻上前,看似恭敬实则强硬地将吕芳“请”了起来。
与此同时,查抄行动迅速展开。吕芳的书房、密室被一一打开,大量的金银珠宝、古玩字画、地契房契被搜检出来,其数额之巨,令人瞠目。更重要的是,在其中一处极其隐蔽的暗格中,锦衣卫找到了林以墨匿名递送的那部分原始账册和密信!与她提供给曹于汴的影印件完全吻合!
铁证如山!
然而,在搜查过程中,沈从砚却暗中下令,对一些可能牵连过广、尤其是涉及仍在位高官的线索和信件,进行了选择性的忽略或封存。
就在吕芳被押出府门,即将送入诏狱之时,府邸后院突然传来一阵骚动和女子的惊呼声。一名吕芳蓄养的歌姬,或因惊吓,或因绝望,竟趁乱投井自尽了!
尸体被打捞上来时,那年轻而苍白的脸孔,让所有目睹之人都感到一阵寒意。
这仅仅是个开始。随着吕芳倒台,其党羽被纷纷揪出,抄家、下狱、流放。。。一时间,京城内外,与此案稍有牵连者,无不人心惶惶,昔日煊赫的府邸,转眼间门可罗雀,甚至血溅阶前。
权力的更迭,从来都伴随着残酷的牺牲与清洗。
林以墨站在吕府那个她居住了许久的僻静院落里,听着前院传来的呵斥声、哭喊声、翻箱倒柜声,以及那投井女子被捞出时引发的短暂喧嚣,她的脸上没有任何喜悦,只有一种物伤其类的悲凉与释然。
她扳倒了仇人,为父亲的昭雪扫清了最大的障碍。
但这胜利的滋味,却混杂着太多无辜者的眼泪与鲜血。
她抬头,望着四四方方的天空,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感受到,在这巨大的命运洪流中,个人的恩怨情仇,是何其渺小,又何其。。。沉重。
真相不比刑具更锋利。
吕芳被投入诏狱,其府邸被查抄,罪证确凿,朝野震动。然而,这场风暴并未就此停歇,反而因牵扯出林维岳旧案,掀起了更大的波澜。
以曹于汴、钱谦益为首的清流官员,趁势穷追猛打,联名上奏,恳请陛下为林维岳等被阉党构陷的忠良彻底平反昭雪,以正视听,慰藉忠魂。舆论汹汹,民心所向,崇祯帝顺应时势,下旨重查林维岳一案。
负责主审的,正是左都御史曹于汴。而协理此案,并提供关键证据支持的,则是北镇抚司指挥使沈从砚。
这无疑是一个极其微妙且尴尬的局面。沈从砚,这个当年可能间接参与构陷、如今却手握部分关键证据的锦衣卫头子,要与那些一心为林维岳翻案的清流坐在一起,共同审理这桩沉冤。
朝堂之上,无数双眼睛盯着他们,有期待,有审视,更有不信任与敌意。尤其是钱谦益等人,对沈从砚的参与充满了警惕,认为这不过是新帝平衡朝局、控制平反进程的手段。
沈从砚对此心知肚明,但他面无表情,只是将枯井巷中带回的、那些未被“销毁”的原始密信与账册,以及吕芳府中搜出的对应证据,一一整理归档,作为证物,移交三法司。他的证词简洁、客观,只陈述证据本身,不掺杂任何个人判断,更绝口不提自己与林以墨的任何关联,也回避了韩承望案印玺等可能引发更大波澜的线索。
他像一堵密不透风的墙,将所有可能引火烧身的秘密,都牢牢封存在内。
然而,案件的审理并非一帆风顺。吕芳在狱中虽对大部分贪墨罪行供认不讳,却对构陷林维岳一事百般抵赖,甚至反咬一口,声称是林维岳自身不洁,他只是依法查办。一些与吕芳利益攸关、或曾参与当年构陷的残余势力,也在暗中散布谣言,试图混淆视听,阻挠平反。
关键时刻,一个关键的人证出现了。正是当初被沈从砚派人秘密转移、保护起来的福伯!
在沈从砚的默许和林以墨通过苏月白暗中传递的消息鼓励下,这位忠心耿耿的老仆,不顾年迈体弱,毅然决然地站上了公堂。他老泪纵横,陈述了当年吕芳如何授意田尔耕等人罗织罪名、如何伪造证据、如何逼迫他做伪证的经过,其言凿凿,其情悲切,闻者无不动容。
福伯的出现和他的证词,成为了压垮吕芳辩解的最后一根稻草。他与沈从砚提供的物证相互印证,形成了一条完整而清晰的证据链。
与此同时,林以墨并未置身事外。她知道,仅凭福伯的证词和现有的物证,或许足以给吕芳定罪,但要彻底洗刷父亲蒙受的污名,还需要更强大的舆论助力。她再次匿名,通过苏月白的渠道,将父亲笔记中一些能体现其忧国忧民、刚正不阿思想的片段,以及被构陷前夕写下的一些充满悲愤与预警的诗文,巧妙地散播了出去。
这些文字迅速在士林学子中流传开来,激起了巨大的同情与愤慨。一时间,为林公呼冤、要求严惩奸佞、彻底肃清阉党流毒的呼声,席卷了整个京城,甚至通过漕运传向了江南。
舆论的力量,无形却磅礴,极大地推动了案件的进程,也让主审的曹于汴等人有了更足的底气。
在这最后的、也是最关键的阶段,沈从砚与林以墨,这对已然决裂的合作伙伴,在这关乎正义与历史评价的战场上,进行了一场无人知晓的、无声的、却又配合默契的最终合作。
他提供了冰冷的、却无可辩驳的铁证,稳住了案件的根基。
她点燃了悲愤的、却能燎原的舆论之火,推动了正义的到来。
他们背对着背,不曾相见,却仿佛能感受到彼此的存在,为了同一个目标,挥出了最后的、也是决定性的一击。
最终,在三法司会审、证据确凿、舆情汹涌之下,崇祯帝朱笔御批:吕芳贪墨揽权,构陷忠良,罪大恶极,着革去所有职司,抄没家产,赐死狱中。前内阁次辅林维岳,蒙冤受屈,予以平反昭雪,追复原官,赐祭葬,其没入官产,发还遗属。
尘埃,终于落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