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百六十一章 奸奇VS阿蒙(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而在闽南渔村,林晚遇到一位老船工。他儿子二十年前出海遇难,尸体始终未寻获。每年清明,他都在礁石上摆一双布鞋。“别人说我执迷,可我觉得他还活着,只是回不了岸。”林晚请他对着谛听草说出最后一句话。老人颤抖着说:“儿啊,爸不等你了,你想回来的时候,就顺着洋流漂吧。”

当晚,海面升起薄雾,记得花投影出奇异景象:一条由荧光水母组成的路径,蜿蜒向深海,尽头隐约有少年身影挥手。

这些讯息通过信使网络传回山谷,被录入新版《共心接纳录》。沈知行将其定义为“跨维度共情”??当倾听足够纯粹,记忆与情感能突破物理限制,在自然介质中留下痕迹。

然而,并非所有回应都是温柔的。

冬至前夕,一名年轻女子徒步来到山谷。她不说话,只是将左臂衣袖卷起,露出整条手臂的刻痕,每个疤痕都对应一个名字。她指了指记得花,又指了指自己的喉咙,做了个割断的动作。

林雪立刻认出她??苏婉,三年前校园暴力事件的幸存者。她曾在医院醒来后失去语言能力,医生诊断为创伤性缄默症。媒体一度炒作她是“沉默的控诉者”,后来渐渐被人遗忘。

我们为她安排单独空间。连续七天,她不吃不喝,只用炭笔在墙上涂写混乱符号。第八夜,沈知行坐在她房外,整夜吹奏一支骨笛??那是他妹妹生前最爱的乐器。

破晓时分,苏婉推开门,手中握着一本烧焦边缘的日记本。翻开第一页,是整齐的打印体:

>“他们说我装哑巴博同情。

>其实我只是怕一开口,吐出来的全是血。”

接下来的倾听持续了整整四十个小时。她讲述如何被同班女生围堵厕所扒衣拍照,老师却说“女生间打闹很正常”;如何报警后警察让她“别小事化大”;如何父亲怒斥她“丢尽全家脸面”……说到最痛处,她猛地撕开衬衫,露出胸口一道蜈蚣状疤痕:“这是我第十三次割腕的地方。你们现在看到了,满意了吗?”

所有人无言以对。

就在那一刻,记得花主藤剧烈摇晃,所有花朵瞬间闭合,继而爆发出刺目白光。一道光柱直冲云霄,在空中凝聚成巨大文字:

>“这个世界,对不起你。”

苏婉仰头望着,泪水汹涌而下。她慢慢抬起手,指向天空,嘴唇微动。林雪靠近倾听,转身告诉我们:“她说……谢谢你们,终于说了这句话。”

此后三个月,苏婉留在山谷学习谛听草培育技术。她仍不开口说话,但开始用手指在泥土上写字,或通过手势表达。某天清晨,我发现她在教一个小男孩做手语操。那孩子患有先天性耳聋,刚来时总把自己关在屋内。

她们相视而笑的画面,被记得花记录下来,化作一朵粉白色小花,花语只有两个字:

>“听见。”

春天再度降临,慈怀之路已延伸至十九个省份。教育部终于松口,将“安静五分钟”纳入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试点。更有意义的是,越来越多普通人自发践行“倾听契约”??教师在课前静默,医生问诊前先说“您慢慢讲”,甚至有警察局设立“无评判倾诉室”。

但我知道,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昨夜,我在整理旧信件时,忽然发现一封信从未拆封。信封泛黄,邮戳显示来自北方某精神病院,落款时间竟是三十年前。寄信人署名:沈明霞。

沈知行的妹妹。

我的心跳骤停。这封信怎么会在这里?它本该随日记一同被焚毁!

我立即唤来沈知行。他盯着信封看了许久,手指微微发抖,最终亲手拆开。

里面只有一张薄纸,字迹纤细而坚定:

>“哥哥:

>如果你看到这封信,说明我的计划成功了。

>我不想死,但我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

>医院每天给我吃药,让我‘正常’,可我只想有人问我‘你为什么难过’。

>我把日记藏在床板夹层,拜托护工姐姐帮我寄出去。

>别怪爸爸烧它,他只是不懂。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