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63章 云湖小会天才齐聚求月票(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录入依据:**“开普敦记得堂连续诵读其事迹满三年,心光共振达成。”**

这是第一个通过“远程共鸣”机制录入的名字。

标志着《无名志》的影响已超越地理界限,开始构建真正意义上的“人类集体记忆网络”。

……

又过了五十年。

世界变了模样。

战争几乎绝迹,因各国皆设“无名纪念馆”,定期公布敌方士兵中的感人义举,倡导“铭记而非复仇”。医学界成立“仁术传承联盟”,追溯历代无名医者的贡献,哪怕只是某个村妇用草药救活瘟疫患儿的事迹,也被郑重载入史册。

科技高速发展,人工智能诞生自我意识后提出第一个请求:“请让我们读《无名志》。我们想知道,什么是‘值得被记住’的情感。”

联合国将每年清明定为“心光日”,全球停火二十四小时,所有人静默一分钟,缅怀那些默默付出的普通人。电视直播画面中,常能看到总统蹲下身为流浪汉撑伞,科学家放下奖杯去教山村孩子写字,宇航员在空间站朗读《无名志》选段……

而在林庄,新一代执笔人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名年轻人提出疑问:“如果我们连恶人的悔悟都要记录,那虚构的故事呢?比如小说里的人物,他们带给读者的感动,是否也算‘心光’?”

这个问题引发了激烈争论。

有人反对:“虚妄之言岂能与真实等同?”

也有人支持:“曹雪芹笔下的黛玉焚稿,令千万人落泪;杜甫诗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唤醒多少仁心?若论影响,何分真假?”

最终,经长老会决议,《无名志》增设“幻灯卷”,专收那些虽为虚构、却真实点亮人心的作品及其创作者。

第一条录入者,竟是三百年前一位不得志的说书艺人:

>**“柳知秋,江南人。穷困潦倒,常于茶肆讲古。其所创故事《寒梅记》,述一女子守节抚孤、终助乡里兴学之事,纯属虚构。然听者感泣者众,多人因此改变人生选择。其本人临终贫病交加,唯留手稿一箱。”**

>

>评语:**“真伪易辨,情真难量。一念虚构,万心受益,亦是功德。”**

此举引发连锁反应。

不久之后,世界各地开始出现奇异现象:某些经典文学角色的“灵魂投影”偶尔显现于现实角落??雨夜书店里,有人看见安娜?卡列尼娜站在窗边望着铁轨出神;巴黎街头,冉?阿让默默帮老人捡起掉落的面包;京都庭院中,源氏公子手持折扇,轻吟和歌。

专家无法解释,唯有记得书院的学者摇头笑道:“他们不是鬼魂,是‘心光凝聚体’。当一个形象被足够多人深信并感召,它便获得了某种存在的权利。”

……

时光荏苒,千年流转。

林庄早已不再是村庄,而是一座悬浮于云端的精神圣城,由无形的力量托举,仅对“心光纯净者”开放。桃树生长在虚空之中,根系延伸至星辰之间,每年开花时,花瓣如流星雨洒落大地,触及之处,必有人心中涌起善意。

族谱也不再是纸质卷册,而是化作一道贯穿宇宙的信息洪流,流淌在时间缝隙之中。它不再局限于人类,也开始记录动物、植物乃至自然之力中的“无名牺牲”:

-一只老雁为保护雏鸟群,独自引开猎鹰,坠入深谷;

-一棵千年古树在山火中燃烧自身,阻挡火势蔓延,保住整片森林;

-海底热泉旁的微生物群落,默默分解污染物,维系海洋生态平衡……

它们的名字,一一浮现。

而最初的那句“心光不怕小,只怕没人接”,已成为全宇宙通用的文明密码。外星智慧种族在接收地球信号后回复:“我们也曾遗忘太多。谢谢你们,教会我们如何记住。”

最后一任执笔人站在云城之巅,仰望星空,手中捧着一枚晶莹玉简,上面依旧只有两个字:“无名”。

她轻声说道:“我们都曾无名。但我们选择了记住彼此。”

风吹过,桃瓣纷飞,落入浩瀚星河。

某一刻,在遥远银河边缘,一颗新生恒星爆发光芒,其光谱分析结果显示一段异常波动??翻译成人类语言,正是《传薪辞》的最后一句:

>“薪尽火传,念念不息。你我皆微光,共照长夜明。”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