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长治久安(第1页)
清丈土地所带来的问题,张四维早就有满腹的话想说,但由於张居正的专权,这位內阁次辅一直忍著,如今皇帝问了起来,张四维恨不得將满心所想一併讲出,但如今到底还是由张居正掌权,张四维仍旧担心,不敢和盘托出,若他当真一股脑的说出来,那著实太没有政治智慧了,但刚刚皇帝显露的气度,那煌煌帝威,让张四维准备稍稍试探一下。
是以,在朱翊钧话音落下后,张四维试探性的说道,“陛下,臣以为清丈土地之事当为,但不能过急,操之过急必然是要引起矛盾的,矛盾日深,於帝国而言实非益事,陛下以为然否?!”
朱翊钧没有回答张四维的话,而是看向一旁的申时行,“申卿以为如何?”
申时行显然心中早有了回答的预案,当朱翊钧问完,其立马接话回道,“陛下,臣以为清丈土地之事势在必行,且不以雷霆手段的话,很难完成,矛盾是永恆存在的,只要缓和的好,便不成什么问题。”
如今的申时行还是坚定站在张居正的阵营中,是以申时行自然支持。
听完两人的回答,朱翊钧道,“太祖高皇帝恢復中华后,曾颁下旨说:兵革之余,郡县版籍多亡,田赋之制不能无增损,征敛失中,则百姓咨怨。今欲经理,以清其源,无使过制,以病吾民。
夫善政在於养民,养民在於宽赋!
太祖高皇帝是实实在在的將天下百姓放在心上,朕自要向太祖高皇帝学习,以百姓之心为心,以百姓之念为念。
地方豪强隱匿田產,赋税都加於百姓之身,张卿、申卿都是博古通今之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自不必多言,清丈土地势在必行,不容有任何差池。”
张四维和申时行这时皆道:“陛下圣明!”
皇帝都把太祖高皇帝给搬出来了,且陛下以天下百姓为重,这太政治正確了,他们除了称圣明还能说什么?
这一刻,张四维是有些失望的,他更希望皇帝能採纳他的意见,以柔和,温煦的手段慢慢来,这般才能缓解矛盾,不至於发展到让帝国分崩离析的地步,说实在的,现在的大明朝经不起折腾。
朱翊钧自是不这般想,这些地主豪强不上雷霆手段,根本不会老实,哪怕高压之下还要弄猫腻,温和的手段对於这些人来说根本无用,最终的结果一定的清丈失败。
至於官员虚报这事,便是考成法带来的弊端,
考成法自然有著积极作用,但同样考成法將“钱粮徵收”“土地清丈”作为核心考核指標,导致地方官员为完成目標不择手段。
甚至於强迫百姓限期完纳欠税,甚至对无力缴纳者屈打成招,滋生冤假错案。官员为保政绩,忽视水利、賑灾等民生事务,造成催科太急则民逃的恶性循环。
税收完成度受天灾、经济波动等多因素影响,匪盗缉拿更多依赖偶然性,单一考核標准忽视客观条件差异,导致官员因不可控因素受罚。
上级为完成指標层层施压,底层吏员被迫滥用暴力,这种压力传导链最终將负担转嫁至平民,违背清明宽厚的治国初衷。
正如思想家吕坤痛陈:“虚文日盛而实政亡”。考成法最终沦为一把双刃剑——它短暂重塑了明代官僚系统的效率,却也因刚性执行与人性缺失,加速了王朝治理能力的崩塌。
朱翊钧心中很清楚,任何考核制度若脱离现实弹性与人文关怀,终將走向异化。
不过,如今朱翊钧很难去大刀阔斧的改革考成法,这一点还需要和张居正、李太后达成共识。
但,现在可以在小事上著手,朱翊钧徐徐道,“不聋不痴,不做当家翁,这道理朕是明白的。
官员虚报,苛刻百姓,朕也清楚其中的一些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