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我们是同志(第2页)
第二天清晨,他召集所有人于维尔讷夫书房。
“我要停止巡讲。”他说。
众人震惊。
“这不是认输,”他抬手示意安静,“而是转变战场。他们想查钱?好,我把账本公开。他们想堵住我的嘴?那我就让更多人替我说话。”
他宣布成立“平民之声联盟”??一个由记者、教师、工匠、女工组成的跨阶层发声平台。每位成员均可提交短文,经筛选后由联盟统一印刷成册,免费分发至工厂、市集与乡村学校。第一期主题定为:“我为什么需要一辆自行车。”
投稿如潮水般涌来。一名巴黎清洁工写道:“每天步行两小时上班,腰快断了。如果有一辆车,我能多陪孩子十分钟。”一名乡村助产士说:“去年冬天,我在雪地里走了八公里接生,婴儿没能活下来。如果有车轮代步,或许就能救下两条命。”还有一位盲人青年投稿口述诗:“别人用眼睛看路,我用耳朵听风。可风从来不告诉我前方有没有台阶??除非,有人愿意推我一程。”
这些文字被编纂成小册子,封面印着一行粗体字:**“他们的轮子,还未转动。”**
莱昂纳尔亲自带着第一批五百册走上街头。在圣马丁运河边的工人聚居区,他站在木箱上朗读那些陌生人的故事。听众中有抱着孩子的母亲、卷着裤脚的泥瓦匠、拄拐杖的老兵。当念到那位助产士的文字时,人群中传来压抑的啜泣。
“这不是慈善,”他说,“这是正义。当我们允许某些人一辈子走不到车站,我们就等于默认他们的生命不值得被节省时间。”
当晚,这份小册子被人悄悄塞进议员办公室、主教书房、军营值班室。三天后,议会辩论新闻自由法案时,一名左翼议员当众宣读其中一段,并质问财政部长:“您每年拨款百万法郎修建铁路,可曾想过,一条通往产房的自行车道,也许比十条通往贵族庄园的支线更重要?”
舆论再度沸腾。
七月酷暑降临之际,司法部终于做出让步:撤销对“德尚兄弟”的审计程序,同时默许《平民之声》作为“民间文化刊物”合法流通。但条件是??莱昂纳尔必须暂停一切公开活动,直至缓刑期满。
他接受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停歇。
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他闭门不出,却从未停止敲击打字机。深夜,仆人常听见书房传来密集的按键声,如同暴雨击打屋顶。直到九月末,一部厚达三百页的手稿终于完成。
书名《道路之子》。
小说讲述一名孤儿在19世纪末的法国流浪,靠修车为生,最终组织底层劳动者建造属于自己的“铁马军团”,穿越战火纷飞的边境,只为将一封信送到远方的母亲手中。书中没有直白的政治宣言,却处处映射现实:警察的盘查、资本的剥削、女性争取骑行权的抗争、知识分子在审查下的挣扎……
莱昂纳尔将手稿复印件分别寄给雨果、右拉、莫泊桑,请他们审阅。回信几乎同时抵达。
雨果写道:“你写了一个梦,但它比我见过的大多数现实更真实。”
右拉说:“这部小说会惹祸上身,但正因为如此,它必须出版。”
莫泊桑则简洁有力:“烧不毁的书,才是真正的火种。”
十月初,一家位于布鲁塞尔的小出版社冒险承接印刷任务。为规避海关检查,书籍封面伪装成医学手册,书脊标注“妇科诊疗参考”。首批两千册经由地下渠道运入法国,通过书店、咖啡馆、修车铺秘密发售。
读者们心照不宣。有人买下后故意留在公园长椅上;有教师将其列为“课外拓展读物”;更有年轻人在骑行途中集体朗读章节片段,称之为“移动课堂”。
十二月二十四日,圣诞前夜。巴黎降下今冬第一场雪。莱昂纳尔独自来到蒙马特高地的一处小教堂外,那里立起了一块临时纪念碑??由民众自发集资建造,形状是一辆巨大的自行车钢架,中央镶嵌一块铜牌,刻着首届环巴黎完赛者的全部姓名。
他点燃一支蜡烛,放在亨利?克莱芒的名字旁。
身后传来脚步声。转身一看,竟是佩蒂,怀里抱着一台小型油印机。
“我学会了。”她说,眼中闪着光,“我可以自己印《平民之声》了。不用再靠你。”
他笑了,伸手揉了揉她的头发。
远处钟声响起,雪花静静飘落。城市沉睡,但无数屋檐下,仍有灯火亮着。有人在读《道路之子》,有人在修理自行车,有人正用打字机写下新年愿望。
莱昂纳尔仰望星空,低声自语:“你们想关住我?可你们忘了??思想本就没有牢笼的尺寸。”
他知道,春天还会再来。
而下一圈轮迹,已在心中绘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