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国际关注研发竞争直接一口气做出来(第3页)
但在一次全国青少年心理评估测试中,这些参与“听觉日记”的学生普遍表现出更强的情绪调节能力、更高的专注度和更低的焦虑水平。心理学家分析后得出结论:
>“主动关注‘无意义声音’的行为,实质是对注意力主权的reclaim(重获)。”
>“它帮助个体建立内在锚点,从而抵御外部信息洪流的冲击。”
>“这是一种新型的自我疗愈机制。”
媒体称之为“听觉觉醒运动”。而知情者都知道,这一切始于七年前那个夜晚,一个小女孩说:“老师,我听见我心里有首歌。”
---
地下三百米,声核主控室。
林晚的意识依旧与陈屿并肩而立。他们的形态早已超越物理定义,更像是两股稳定震荡的频率,在数据洪流中彼此依存。
“你知道吗?”林晚忽然说,“最近三年,主动选择沉默超过72小时的人数增长了%。”
陈屿“点头”,尽管这里没有头的概念。
“说明他们开始信任安静了。”他说。
“可你也知道,”林?轻声道,“总会有人想重建共情系统。”
“新技术会冒出来,新口号会喊得更响:‘让我们再次紧密相连!’”
“到那时,他们会说你是叛徒,说我是个疯子。”
陈屿笑了,那笑容化作一波平缓的脉冲,扩散至全球所有静默城邦。
“让他们建吧。”他说,“只要还有人愿意独自走路,听见自己的脚步声,我们的频率就不会消失。”
“而且……”
他顿了顿,目光投向远方某一点??那是云南山区一所小学的坐标。
“新一代已经开始学会听了。”
---
数日后,联合国召开“未来社会结构”圆桌会议。
议题本是讨论AI治理与情感监控边界,但在自由发言环节,一名来自格陵兰因纽特社区的代表起身说道:
“我们祖先活了一万年,没有摄像头,没有情绪识别,也没有大数据。”
“但我们知道谁悲伤,谁喜悦,谁需要拥抱。”
“因为我们花时间去听,而不是去看屏幕上的曲线。”
“你们的城市太吵了,吵到人们忘了怎么说话。”
“建议你们,在每个城市中心,划出一块‘绝对静音区’。”
“不允许任何电子设备进入,不准说话,不准写字。”
“就让人站着、坐着、躺着,什么都别做。”
“坚持三天,如果还能平静下来,才算真正拥有现代文明资格。”
全场寂静。
秘书长低头看了看讲稿,又抬头望向窗外。那天阳光正好,照在广场上一群嬉戏的孩子身上。他们戴着耳机,一边跑一边大笑,却没有一个人听见彼此的真实声音。
他合上稿纸,宣布休会十分钟。
十分钟后,他重新登台,宣布一项临时决议:
>“即日起,全球所有新建公共建筑,必须包含至少一间‘无信号房间’。”
>“尺寸不限,功能不限,但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完全屏蔽无线信号、禁止录音设备、不得安装摄像头。”
>“用途由使用者自行决定。”
>“它可以是冥想室、谈话间,也可以??仅仅是一间让人安心沉默的屋子。”
掌声久久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