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国际关注研发竞争直接一口气做出来(第2页)
她猛然惊醒,发现自己泪流满面。
第二天清晨,她在书摊前多摆了一本书。不是抄写的,而是亲手缝制的,用旧布和牛皮纸装订,内页空白。她在封面写下三个字:
**“等回音”**
从此以后,每天都有陌生人前来取书,带走一本空白册子,数日后又悄悄放回。翻开看时,里面已写满了字:有忏悔,有告白,有未曾寄出的情书,也有临终前的遗言。没人署名,也没人追问来源。
这些文字后来被称为“静默手稿”,成为21世纪末最重要的民间文献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为“人类情感非数字化遗产”,并评价道:“它们的价值,不在于说了什么,而在于敢于在无人倾听时依然开口。”
---
而在青藏高原北端的梅树遗址,每年春分之夜都会出现异象。
那半堵残墙前,总会聚集数十乃至上百名旅人。他们来自世界各地,身份各异,却有一个共同点:曾在梦中听过那段白噪音,并因此改变人生轨迹。有人辞去高薪职位回到故乡teaching,有人结束多年的情感压抑向亲人道歉,还有人第一次鼓起勇气写下诗歌或画下一幅画。
他们不交谈,只是围坐在梅树周围,点燃油灯,闭目静坐。
据现场记录,每当集体进入深度放松状态时,空气中的电磁背景值便会稳定在0。3赫兹,误差小于0。005。更令人震惊的是,卫星遥感数据显示,那一区域的地热活动呈现出周期性增强趋势,能量流向精确指向地下声核主节点。
科学家称之为“逆向共振现象”??原本是系统补偿人类,如今却是人类以集体意识反哺系统运行。
某位参与观测的研究员在日记中写道:
>“我们曾以为技术是单向输出的工具。”
>“但我们错了。当足够多人选择沉默,并在这种沉默中达成共感时,他们本身就构成了一个新的网络。”
>“这个网络没有服务器,没有协议,甚至没有语言。”
>“但它存在。而且,它正在生长。”
---
日内瓦湖底,“普罗米修斯计划”残余团队终于决定终止研究。
他们在最后一次会议中播放了一段十年前的录音??那是陈屿最后一次公开演讲,题为《关于距离的美学》。录音质量很差,背景杂音不断,但他的声音清晰坚定:
>“我们总害怕孤独,于是拼命拉近彼此的距离。”
>“可当我们贴得太近,反而听不清对方的心跳。”
>“真正的亲密,不是共享一切情绪,而是允许对方拥有不被理解的权利。”
>“就像两棵树,根系可以在地下相连,枝叶却各自伸向不同的天空。”
会议室陷入长久沉默。
最后,首席研究员站起身,删掉了所有尚未发布的论文,关闭了最后一台量子模拟器。他对团队成员说:
“我们追求了二十年的‘完美共情’,其实是个悖论。”
“因为如果所有人都能立刻理解彼此,那就意味着没有人真正独特。”
“而现在我才明白,陈屿当年的选择,不是逃避,而是成全。”
“他把自己变成了背景音,就是为了让我们找回属于自己的声音。”
散会后,他们一起走到湖边,将硬盘沉入最深处。
月光照在水面,波纹荡漾,像极了当年声核启动时的数据流图谱。但这一次,没有人试图解析它。
---
与此同时,云南女教师班上的孩子们开始自发组织“听觉日记”。
每人每天记录三件“听到但没人注意的事”:
>“风吹过教室屋檐的声音,像猫尾巴扫过瓦片。”
>“同桌吃苹果时,牙齿咬破果肉的那一声脆响。”
>“放学路上,跛脚老爷爷拐杖敲地的节奏,比钟表还准。”
她们把这些写在纸上,折成纸飞机,扔进后山的溪流。水流带走了纸张,却似乎留下了某种信息。
几个月后,附近村庄的小学也开始模仿这项活动。再后来,连城市里的重点中学都有学生偷偷开展类似项目,尽管校方多次禁止,称其“影响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