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1章(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池锦强迫自己冷静应对:“我们的立场是观察与启发,而非简单批判。团队已做过初步街头访问和问卷调研,会确保内容扎根于真实困境。访谈对象也会涵盖心理学家、社会学者以及普通上班族,力求多维呈现,引发思考而非说教。笔力方面,这个专题将由方主编亲自牵头,核心成员参与。”

陈以声面无表情地听着,指尖在平板上记录了什么。过了几秒,他毫不留情地回应:“方唐吗?她功底不够,最好换成杜主编或江主编牵头。”

“第二,时代面孔选定那位转型科学家,方向有价值。但他的故事,最终落点是歌颂个人选择,还是折射更深层的结构性困境?《面孔》的人物报道,不应止于讲述一个有趣的故事。”

“明白。我们会深挖其转型背后的学术环境、社会评价体系、理想与现实冲突等深层原因,力求呈现一个时代切片下的复杂个体,而非单一的成功学或情怀样本。”

“不用说得这么官方复杂,说简单些,你们接下来打算做什么?”陈以声打断她,问题直接而务实。

池锦迅速调整思路,语气沉稳地接续:“我们接下来会分成两步:首先,安排深度访谈,不仅采访科学家本人,还包括他的前同事、家人,以及他现在纪录片领域的合作者,力图多维度还原他的选择轨迹和心路历程。其次,我们会搜集并研读国内外关于科研人员转型的社会学报告和案例研究,试图将他的个人故事放在更广阔的宏观背景下进行解读,让报道更具普遍性和社会意义。”

“第三。”陈以声顿了顿,目光更沉,“流量互引方案。你预期转化率提升15%。我要看到支撑这个数据的、更细化的渠道分解和用户行为路径分析。以及,新媒体端反哺纸媒销量的具体抓手是什么?不能只有模糊的方向。”

这个问题相对具体简单,池锦暗自松了口气,流畅报出了几个关键渠道的过往数据对比和本次的优化策略,并补充了结合线下渠道促进转化的初步想法。

陈以声听完,沉默了几秒。那几秒钟,会议室落针可闻。

最终,他微微颔首,目光重新落回平板:“思路还算清晰,数据支撑也相对完善,优于其他几个编辑部。《面孔》此次转型尝试激进,风险与机遇并存。所有预案必须到位,我要看到每周进度简报。散会。”

没有一句表扬,甚至带着更严厉的督促,但“思路清晰”、“数据完善”这几个字从他口中说出,已是对她工作最大的肯定。而且,他明确指出《面孔》的规划优于其他几家,这在公开场合极为罕见。

池锦微微颔首:“明白,谢谢陈总编。”

她回到座位,感觉到《Sunday》责编投来的复杂目光,以及《秋日来信》责编略带佩服的眼神。

《Sunday》的汇报随后进行,陈以声同样提出了几个关于国际化视角落地本土化不足的尖锐问题。

会议结束,陈以声率先起身,与助理低声交谈着离开,自始至终没有看池锦一眼。

池锦落在最后,慢慢收拾东西。走出会议室,阳光洒满走廊,她这才发现自己的手心微微汗湿。

一场硬仗,终于结束。

呼,自己的专业疆域,她守得还算成功。

虽然过程令人捏一把汗,但结果,似乎还不坏。

而陈以声,在工作场合,果然是一视同仁、铁面无私的阎王。

也是让她不得不拼尽全力、才能勉强跟上其步伐的,耀眼的存在。

第64章。地下恋情

傍晚时分,《面孔》编辑部依旧灯火通明。池锦揉了揉发酸的脖颈,终于将陈以声要求补充的细化方案发送成功。邮箱提示音刚落,手机就震动了一下。

陈以声:「地下停车场,B区。车已热好。」

后面跟了个小小的火锅表情包,不知道从哪里搜索出来的。

池锦的嘴角忍不住上扬,回复得却相当矜持:「收到。五分钟。」

她迅速收拾好东西,和还在加班的同事打了声招呼:“我先走啦,大家也别太晚。”

段兴澈从稿子里抬起头,眼神哀怨:“师父吃好吃的去吗?羡慕了!”

“回家煮泡面。”

池锦面不改色地撒谎。

她走向电梯间,心里盘算着是坐客梯还是货梯。客梯更快,但遇到同事的概率也更大。正犹豫着,其中一部客梯“叮”的一声到达了她所在的楼层。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