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1章(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池锦揶揄道:“你小子看起来过得很不错啊。”

“你们去哪儿玩了?”方唐笑盈盈地插话问道。

“我嘛。”段兴澈挠挠头,“海滨公园看了下表演,烟花灯光确实还不错,就是人太多了。”

池锦背后发凉,幸亏他们没遇见。万幸万幸。

“怎么样?我看我朋友圈里去的人还不少呢。我们家小孩吵着要去看呢。”方唐问道。

“放寒假的时候估计没这么多人,可以去看看。”

有编辑开始分发备选选题稿,众人纷纷落座。会议开始后讨论激烈,主编杜燕妮坐在长桌尽头把控方向,甚少发言。池锦今天状态极佳,时而一针见血地指出逻辑漏洞,时而激发团队的新想法。

她完全沉浸在工作状态中,思维缜密,决策果断,隐约有了几分陈以声过去在《面孔》时雷厉风行的影子。

最终,《面孔》下月的核心方向和几个重点专题初步定调。散会后,池锦立刻回到工位,争分夺秒地细化下午汇报需要的资料和数据支撑。

「抱歉,中午和几位副总编一起吃饭,晚上补偿你火锅。」

池锦正忙得焦头烂额,本也无心午饭,便只让秦显成帮忙带了个三明治草草果腹。她几乎整个中午都没离开座位,反复检查PPT的逻辑链条,核对每一个数据来源,预判陈以声可能提出的任何尖锐问题。

距离汇报开始还有半小时,池锦抱着笔记本和整理好的材料,走向楼上会议室。走廊安静得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

……

会议室的冷气依旧充足,长条桌光可鉴人,泛着公事公办的清冷光泽。池锦走进时,《童年》和《秋日来信》的责编已经到位。《Sunday》的责编稍后也到了。

几乎掐着点,会议室的门被推开。陈以声在那位高挑精干的助理陪同下走了进来——今天林总编的助理不在。他依旧是那身剪裁合体的深灰色西装,面容冷峻,气场迫人。他没有看任何人,径直走向主位坐下,将笔记本置于桌面。

“开始。”声音低沉,没有一丝冗余情绪,直接为会议定下基调。

《童年》责编率先汇报,重点阐述了下月刊的“童年游戏回忆”专题策划及跨界合作意向。陈以声听完,指尖在平板上滑动了几下。

“情怀需要商业支撑。跨界合作的品牌调性与《童年》的受众匹配度分析报告我看不到。预期销量提升的数据模型过于乐观,依据不足。重新评估,明天中午前我要看到修正案。”

语气平淡,却字字砸在关键点上。《童年》责编额头微微见汗,连声应下。

《秋日来信》的汇报侧重于打造“秋季”为主的恋爱专题,听起来轻松愉悦,应该很受学生党欢迎。

“注意同质化的问题,以及《秋日来信》近两年非常严重的流失问题,下次汇报时我要看到解决方案。”

轮到《面孔》了。

池锦深吸一

口气,站起身,走到投影仪前。她能感觉到那道最让她紧张的目光终于落在了她身上,冷静、审慎,不带任何温度。

她稳住心神,开始汇报。声音清晰,逻辑流畅,从市场趋势分析到内容规划,从重点选题解读到风险预案,数据详实,层层推进。

汇报完毕,会议室内有片刻安静。

陈以声抬起眼,目光锐利如刀,直接看向她。眼神是纯粹的上位者对下属工作的审视。

“还是三个问题。”

他开口,声音冷硬。

该面对的总要面对,池锦保持微笑:“您说。”

“第一,关于新媒体‘都市减压’专题,你提出质疑‘轻解压’是消费陷阱,立意尚可。但《面孔》的立场究竟是批判,还是引导?如何把握这个度,避免显得高高在上,脱离实际挣扎的读者群体?你们的采编团队是否具备了相应的洞察力和笔力来驾驭这个深度?”

问题直指核心,甚至比质疑数据更让池锦心惊。这考验的不仅是策划,更是团队的底层能力。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