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第2页)
这个责编继续追问:“听起来很美好,但大家不会知道第二名。你的深度,读者买账吗?”
本来倾向于池锦的天平又发生了变化,会议室内又陷入沉默。
当两位副主编和陈以声都默不作声之时,好在江叙欢帮自己的组员说话:“三位主编,我觉得可以认真考虑一下池锦的选题。最近赛博克在网上很火没错,但哪怕是我这个不太关注娱乐新闻的人,也能刷到一些圈外人士的爆料。”
“从质量上来说,段兴澈确实不如你。”杜燕妮松口,“单从这两篇来讲,我会选择你这篇。不过要看后面两个人还能带来什么惊喜。”
池锦终于酝酿好了措辞,道:“请允许我再说一下我的看法。关于‘亚军无人知’的论调,恕我不能苟同。这恰恰反映了我们媒体选题的惰性思维。大家都是业内人士,应该都知
道那篇《华夏运动》的深度报道《0。01秒的鸿沟》吧?当时所有媒体焦点都在冠军身上,但只有《华夏运动》详细讲述运动员多年训练、伤病抗争、以及此次比赛技战术细节和心理博弈。这篇报道在专业体育论坛引发热议,阅读量和转载量远超同期冠军报道,甚至被多家体育院校选为教学案例!为什么?因为它触及了竞技体育更普遍、更真实、也更动人的核心——绝大多数运动员终其职业生涯都在与‘顶尖’的那一步之遥搏斗。”
“各位,不要因为自己只聚焦于第一名,而忽视其他人对第二名的肯定。虽然我们将更多的鲜花和镜头献给第一名,但这并不代表第二名要永远被钉在阴暗的角落画地为牢。哪怕岳凯儒最后真的得了两次亚军,也同样有被《面孔》记录的价值。”
一片沉默之后,秦显成带头鼓了掌,毫不吝啬地给池锦竖了个大拇指。
“说得很好。”唐副编点头,“下一个轮到谁了?”
“下半月刊体育专栏,定池锦这篇,写岳凯儒。”陈以声忽然敲了下桌面,一锤定音。他看向池锦,难得吐出几个字,“做得不错。”
“啊?可是还有两个编辑的选题没听呢。”
“就定这篇,有问题我负责。”
众所周知陈以声是吝啬赞美型的坏上司,这不容置喙的重申和鼓励无疑是在众人面前帮池锦立威。
她又惊又喜,正要道谢又被陈以声抢了先:“客套免了。加快进度,下一个,公益面孔。”
……
《面孔》杂志主编办公室
“陈主编,谢谢您。我知道选段兴澈更稳妥,也更符合提携新人的惯例。”她斟酌着用词。
“这么在意提携新人?”陈以声抬眼,故意停顿,看她瞬间绷紧,才低笑一声,“玩笑。我的标准,只看稿子,不看资历。新人又如何?你当年不也是新人杀出来的?是你内容够硬,不必妄自菲薄。”
“但如果没有您建议岳凯儒这个方向……”
“建议只是引子。背调、观点、内容骨架,都是你的。”陈以声打断她,言简意赅地给予专业认可,“这次,确实做得不错。”随即话锋一转,敲打紧随而至,“但专栏不是煽情演讲,煽动一下情绪就可以撒手不管了。内容深度和精度,给我盯死了。”
“明白!”池锦精神一振。
“既然来了,看看你教师节那稿的问题。”陈以声点开文档。
池锦一愣:“不是……被否了吗?”
“否的是它上八月刊的资格,不是判它死刑。”陈以声瞥她一眼,鼠标光标在屏幕上划过,“九月上半月刊——如果你能把它从这堆粗糙的草稿里救出来的话。”
巨大的惊喜涌上心头。池锦强压住上扬的嘴角,默默给心里刚被“凌迟”完的陈以声紧急做起了心肺复苏。
“那就是说您也认可教师节这篇?”
“选题本身没问题,刘教授分量足够。”陈以声毫不留情地指出,“但稿件本身毛病一堆:杜燕妮指出的错漏只是表象,语言粗糙,格式混乱,内容深度严重不足!明明深入挖一下还可以写出很多,却偷懒不做。池锦,在A组这段时间,你懒怠了不少。”
“因为只有两天嘛。”
“能力不足就别找借口。同样的准备时间,金尧佳两篇稿质量都很高。”
池锦乖乖认错:“是。”
“金尧佳是和你同期进来的,你没有危机意识?”陈以声问道,“不说其他的,她拿到了顾导的采访,这难道没有给你什么启发?”
给了启发:人比人比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