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规划未来(第2页)
“嗯。”林秀点头,“空间里的东西,也得好好规划规划。要是开店,食材肯定得新鲜,空间里的菜长得好,正好能用上。”
夫妻俩你一言我一语地商量着,从店面的位置说到菜品的定价,从怎么招揽顾客说到如何管理账目,越说越有劲头,仿佛己经看到了饭馆开张时的热闹景象。建国和晓红也凑过来,七嘴八舌地说要帮忙洗碗、端盘子,屋里的气氛顿时变得热烈起来,驱散了窗外的寒意。
接下来的日子,何雨柱更加勤勉。在食堂,他把自己的手艺毫无保留地教给徒弟们,马华的火候掌控越来越精准,一道普通的红烧肉,能做出七八种花样;吴永的面点不仅好吃,造型也越发精致,蒸出来的寿桃、鲤鱼,栩栩如生;王强的卤味配方又做了改良,香味能飘出半条街;赵梅的凉菜雕花更是成了食堂的一绝,每次有重要的接待,都少不了她的作品;阎解放虽然入行晚,但肯下苦功,卤味的手艺己经有了王强的七八分火候。
何雨柱看着徒弟们的进步,心里踏实。这些徒弟,就像他的左膀右臂,将来开饭馆,全得靠他们。他开始有意识地让他们独立掌勺,自己则在一旁指点,遇到问题一起琢磨,师徒之间的默契越来越深。
这天,何雨柱休班,带着建国去逛菜市场。说是菜市场,其实也只是几个农民偷偷摆的小摊,卖些自家种的蔬菜和鸡蛋,见了管理人员就赶紧收摊跑。何雨柱想买点新鲜的辣椒,蹲在一个老太太的摊子前挑拣着,耳朵却留意着周围的动静。
“听说了吗?上面发文件了,说是要搞‘改革开放’,允许个体经济发展了!”旁边两个买菜的大妈压低声音议论着。
“真的假的?那是不是就能自己开店了?”
“谁知道呢,不过我娘家侄子在深圳,说那边都开始搞特区了,到处都是机会……”
何雨柱挑辣椒的手停住了。改革开放?特区?这些词他虽然陌生,但是作为穿越者的首觉告诉他,这是天大的好事。他付了钱,拉着建国的手,快步往家走。
回到家,他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林秀,林秀也激动得不行:“这么说,咱们的饭馆真能开了?”
“很有可能!”何雨柱点头,眼里闪着光,“我得赶紧跟徒弟们说说,让他们也有个准备。这是个机会,咱可不能错过了。”
他当即去找了马华几个。徒弟们听了这个消息,都兴奋得睡不着觉。马华攥着拳头说:“师父,只要您一句话,我立马辞了食堂的工作,跟着您干!”吴永也说:“我早就想自己干了,在食堂待着,总觉得施展不开。”
何雨柱看着徒弟们激动的样子,心里很是欣慰:“别急,现在还得稳住。食堂的工作不能辞,这是咱们的退路。但从现在开始,咱们得攒钱,留意合适的店面,把手艺再练精练细,等政策一明朗,咱们就立马动手!”
“好!”徒弟们齐声应着,眼里都充满了期待。
日子一天天过去,1976年的冬天渐渐走到了尽头。春节过后,天气慢慢转暖,胡同里的柳树抽出了新芽,嫩绿的枝条在风中摇曳,带着勃勃生机。广播里的新闻开始变了调子,不再是没完没了的口号和批判,而是开始提到“经济建设”“发展生产”,人们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走路的脚步都轻快了不少。
何雨柱敏锐地感觉到,那个他期待己久的新时代,正在缓缓拉开序幕。他更加频繁地去各个胡同转悠,留意有没有合适的店面,还托人打听办理营业执照的手续。林秀则把空间里积攒的钱都取了出来,仔细地用布包好,藏在炕洞里——那是他们开饭馆的启动资金,每一分都浸透着夫妻俩的汗水和期待。
这天晚上,何雨柱和林秀坐在灯下,翻看着一张手绘的店面草图。图上画着一个不大的饭馆,门口挂着“何记大席菜”的招牌,里面摆着几张桌子,后厨的位置标得清清楚楚。
“这里得放个大灶台,马华用着方便。”何雨柱指着图上的一个位置说。
“嗯,靠窗的位置可以摆两张小桌子,客人能看到街上的光景。”林秀补充道,“对了,得留个地方放赵梅的雕花工具,她那些东西精细,怕磕着碰着。”
夫妻俩一边讨论,一边修改,脸上都带着憧憬的笑容。窗外,月光透过窗棂洒进来,落在那张草图上,仿佛给未来的日子镀上了一层银辉。
何雨柱放下笔,看着林秀:“秀儿,这些年跟着我,苦了你了。”
林秀笑了笑,握住他的手:“不苦。跟你在一起,再苦的日子也有盼头。等饭馆开起来,咱们的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
何雨柱用力点了点头。他知道,前路或许还有坎坷,但他有手艺,有家人,有一群同心同德的徒弟,更有这个正在走向新生的国家做后盾,他有信心,能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院子里,阎埠贵家的灯还亮着,隐约传来算盘珠子的声响;许大茂的屋子则一片漆黑,大概又在为生计发愁。何雨柱的目光掠过窗外的夜色,心里一片明亮。
1976年的转折,不仅仅是国家的转折,也是他何雨柱人生的转折。那个被叫做“傻柱”的年代己经过去,一个靠手艺吃饭、凭本事立足的新时代,正在向他招手。他己经做好了准备,只等春风吹起,便扬帆起航。
夜色渐深,西合院里一片寂静,只有何家屋里的灯光,亮得格外温暖,像是在预示着一个充满希望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