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84章 扫者无庙道在行中(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林清羽,青云宗首席女弟子,奉宗门之命,巡讲儒经于天下。

她手中握着一卷《论语》,指尖微颤。

昨夜,她途经一村,本欲开坛讲学,却见百姓不问“仁义礼智”,只围上来问:

“扫者今日行至何处?”

那一刻,她手中的经书,忽然轻了。第85章道成于野,火熄于天

林清羽的马车穿行在中州以南的丘陵之间,车轮碾过春泥,留下两道浅浅的辙印。

她不再开坛讲经,也不再执卷诵读圣贤之言。

随行的儒官不解,低声劝谏:“林师姐,此行乃奉宗主之命,若不宣教化、传礼乐,何以复命?”

她只是轻轻摇头,掀开车帘,望向远处炊烟袅袅的村落。

那一夜的记忆,仍如烙印刻在心头——

百姓不问“仁为何物”,不求“君子之道”,只围在她车前,虔诚而平静地问:“扫者今日行至何处?”

那一刻,她手中握着的《论语》仿佛失去了千年的重量。

那些曾被她奉为圭臬的章句,在民间自发凝聚的信仰面前,竟显得如此遥远而空洞。

于是她在村前石台上站定,风拂素衣,声如清泉: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话音落下,百人齐声应和,声浪如潮,首冲云霄。

孩童跟着念,老者含笑点头,连田间歇息的农夫也放下锄头,朗朗而诵。

那不是背书,那是心声。

林清羽眼眶骤热,泪水无声滑落。

她终于懂了——

道不在高台之上,不在竹简之中,而在那人一步一扫、一言一行所过之处。

不是授,而是行;不是教,而是化。

“先生说得对……”她仰望苍天,唇角微扬,“道不在授,在行。”

自那日起,她不再宣讲经义,只每日晨起,面向南方,诵此一句。

百姓闻声而来,便跟着念。

渐渐地,沿途村落皆设“诵道台”,不供神佛,不立牌位,唯有一盏油灯长明,照着那句“颠沛必于是”。

而千里之外的地脉深处,一道沉闷的震动自南境龙脊缓缓蔓延。

地藏翁佝偻着半石化的身躯,背负一柄青铜古犁,行走在地脉断裂的缝隙之间。

他早己不是昔日守护龙脉的神仆,而是一缕残魂寄于石躯,只为等一人归来。

但他知道,那人从未离开。

每一步落下,青铜犁便犁开地壳寸许,引动地火升腾。

然而那火并非凡焰,而是自人间汇聚而来的文火——清净、温润、却蕴含大道之理。

它顺着犁沟渗入地脉,如药引般修复着千疮百孔的龙根。

“你扫人间尘,我守地底根。”地藏翁低语,声音沙哑如岩层摩擦,“你若倒下,这天下,便由我执帚。”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