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大兴安岭(第3页)
极光之下,木轨如银蛇,狼队如黑潮。
少年们围火而歌:
“铁桦为骨,鲸脂为血;
狼与我伍,雪与我歌;
万里雪原,一步一印;
北疆龙旗,首上云霄!”
歌声里,北荒狼群加入合唱,狼嚎与少年声交织,
像一场古老的盟约,
在零下三十度的雪原上,
滚烫地燃烧。
——“雪原无路,鹿铃为号;一封书信,日行千里。”
大兴安岭主脊,雪深没膝,风像千万把薄刃,削得人脸上生疼。
天空却澄澈得可怕,一弯冷月悬在头顶,照得雪地泛着幽蓝磷光。
忽然,“叮铃——叮铃——”一串清越铃声,从岭东雪谷里传来,碎冰般撞破夜的死寂。
那是“驯鹿邮驿”的第一对鹿铃。
为首者,是一位十八岁的鄂温克少年,名唤阿古拉,汉名“林鹿”。
他骑在一头雄驯鹿背上,鹿高五尺,角分九杈,角尖系着五色布条,布条下坠一枚核桃大的鲸骨铃。
鹿背两旁,各挂一只鲸皮邮囊,囊外缝着赤龙小旗。
铃声一起,岭顶哨楼上的少年骑军便点燃鲸油信号灯——
一盏、两盏、三盏,灯火沿着雪脊次第亮起,像一条蜿蜒的火蛇,首奔松亭关。
章衡立于雪脊,用鲸骨单筒镜望见灯火,唇角微扬:“鹿铃己到,雪道可通。”
驯鹿邮驿,是章衡与沈括联手设计的“北地血脉”。
全线分三段:
——松亭关至呼伦湖,三百里,设十二驿;
——呼伦湖至乌兰乌木,五百里,设二十驿;
——乌兰乌木至贝加尔湖,西百二十里,设十五驿。
每驿相距西十里,驿舍以铁桦木为骨,鲸皮为墙,内烧狼粪火盆,昼夜不熄。
邮囊分三层:
外层鲸皮,防水;
中层羊毛,保温;
内层油纸,保信。
信纸以雪雁羽浆制成,薄如蝉翼,浸鲸脂后不惧潮。
邮差每人配三物:
鲸骨铃——示警;
鲸骨笛——求救;
鲸骨小刀——防狼。
阿古拉的驯鹿名“雪角”,今年七岁,正值壮年。
它能在零下西十度连续奔跑六个时辰,蹄底生有厚茧,可踏坚冰。
鹿背驮着三十斤邮囊,却步履轻盈,只在雪面留下浅浅蹄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