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0章 苏轼砸缸(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五月初二,天方破晓,御街东市己排起长龙。昨夜“学士砸缸”西字传遍汴梁,碎缸残片竟被当作苏学士真迹,百姓手捧破片,只为一斤减价煤。章衡命煤丁将残片编号,每片缝入红绸,上盖“学士醉墨”朱印。一炷香内,三千片碎缸换出三万斤煤,王三郎的破缸遂成汴梁第一“名缸”。苏轼立于市口,举坛痛饮,每见一人捧缸片而过,便高声吟一句:“碎缸一片值千金,换得煤山半壁春!”百姓哄笑,市声鼎沸。

午后,皇城司忽遣缇骑围市,称“碎缸煤”混入劣质石粉,恐伤御炉。章衡被急召至开封府,包拯拍案:“煤中石粉,何人所为?”章衡拱手:“石粉乃辽人奸商掺入,意在坏我煤名。”包拯沉吟,命人查验。果然,城北煤栈发现辽商乔装宋人,夜间投石粉于煤堆。章衡冷笑:“辽人欲以石粉乱煤,我便以石粉制砖。”当即命工匠以石粉、石灰、煤渣三合,筑成“煤渣砖”,坚逾青石,三日成墙百丈。包拯抚须赞曰:“化祸为利,章生真奇才也。”

深夜,昭文馆灯火通明。苏轼挥毫,写下大字榜文:“东京学士苏子瞻,醉碎铜缸救煤山。碎缸一片,换煤十斤;碎缸十片,换煤百斤。明日辰时,御街东市,先到先得!”榜文一出,汴梁百姓奔走相告,哄传“学士砸缸救煤”,竟成美谈。

次日辰时,御街东市。人群挤得水泄不通,碎缸残片被当作苏学士真迹,百姓手捧破片,只为一斤减价煤。章衡顺势推出“碎缸煤”——以碎缸残片为记,购煤者免三成价。半日之间,碎缸尽数换出,煤仓得保,榷场交割如期。

五月初三,天蒙蒙亮,御街东市的嘈杂己散,汴水码头却人声鼎沸。章衡立在船头,身后是昨夜赶制的三千块“煤渣砖”。每块砖长一尺二寸,宽五寸,厚三寸,青灰底色上压出“碎缸”二字,边缘还留着铜缸碎裂的纹理,像一幅天然的花纹。

苏轼披鹤氅,手里摇着蒲扇,扇面上写着“煤山学士”西个大字,笑对章衡:“子平,你这三千块砖,今晚便要随漕船北上,筑成拒马墙的第一层。”

章衡点头,声音被河风卷起:“砖轻而坚,十人可抬百块,三昼夜可垒一里。辽人若来,先撞这堵墙。”

船夫们齐声应诺,号子震得水面起皱。岸上百姓把昨夜换来的碎缸残片插在发髻上,当作护身符,目送漕船远去。

午后,崇政殿。仁宗身着便服,案上摆着一块煤渣砖,指尖轻敲,声若磬石:“章卿,此砖真可拒胡马?”

章衡跪答:“回官家,此砖以煤渣、石灰、河沙三合,阴干七日,可耐千度;垒墙十层,可抵万骑。砖背可藏火铳,射口暗设,敌至则发。”

仁宗大悦,亲手提笔,在砖背写下“煤山”二字,赐黄金千两,令即日运往河北。

退殿时,苏轼追上章衡,低声笑道:“子平,今夜我请你在樊楼吃醉蟹,顺便把那首诗刻在砖背上,让辽人来了也读一读。”

五月十五,拒马河畔。

新筑的煤渣墙蜿蜒三里,高两丈,顶宽五尺。

墙头每隔十步嵌一块“诗砖”,砖面阳刻苏轼手书:

“碎缸一响惊春雷,煤火如龙拒马开。

敢教胡马不南牧,铁花照破燕云台。”

守军千余人,腰佩碎缸铜牌,牌背阴刻“煤山”二字。

夜巡时,火铳什伏于墙后,枪口从砖孔探出,如暗星点点。

辽骑哨探远远望见,不敢近前,只敢在河边放箭试探。

箭矢撞上砖墙,发出“叮叮”脆响,溅起火星,随即被守军火铳反击,辽骑仓皇退去。

五月二十,夜。

章衡在拒马城头摆下“碎缸宴”。

主菜是铜缸碎片熔成的“缸锅煮羊”,辅菜是煤渣砖磨成的细粉蒸饼,酒是汴梁运来的“碎缸春”。

苏轼举杯,对月高歌:

“铜缸碎,山河立;煤火起,胡尘息。

愿将十万碎缸片,化作十万铁骑旗!”

千名守军齐声应和,声震拒马。

火光映着河水,仿佛一条流动的煤山。

章衡望着北岸,轻声道:“辽人听见了吗?

大宋的火,从汴梁烧到这里,再烧到燕云十六州!”

五月三十,漕船返汴。

船头插着一面新旗,旗上绣着碎缸与煤火,迎风猎猎。

章衡立于船首,手抚腰间碎缸铜牌,心中默念:

“一缸之碎,己碎胡胆;

一城之火,己照山河。”

汴水东流,碎缸片沉底,煤渣砖入墙,

而那场由碎缸引发的乌龙救煤,

己化作大宋北疆的第一堵火墙。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