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苏轼砸缸(第1页)
诗曰:
东京雪霁柳生烟,学士街头举酒颠。
一缸误碎惊朝梦,半壁煤山赖此全。
庆历八年五月初一,端阳未至,暑气己潜。
汴梁御街柳丝堆烟,汴水浮光跃金。
章衡奉旨回京述职,暂居昭文馆后院。
午后,他与苏轼对坐廊下,案上摊着新铸的蜂窝煤模,炉中炭火微红,酒香漫过纸窗。
苏轼把盏,忽拍案大笑:“子平,你这煤模若再薄一分,便可当棋子下酒!”
章衡莞尔:“子瞻莫闹,此模一具,可抵万斤柴。”
话音未落,院外传来一阵嘈杂。
小厮奔入,脸色煞白:“学士,不好了!后巷酒肆走水,火星溅入煤仓,半边院子都烧起来了!”
章衡霍然起身,与苏轼首奔后巷。
但见黑烟滚滚,数十缸新制蜂窝煤沿墙码放,火舌己舔上缸壁。
更糟的是,巷口酒肆掌柜王三郎正举着木瓢,慌不择路,将一缸清水泼向火头——
水遇炭火,“轰”地炸出一团白雾,火势反而蹿起三尺高。
苏轼情急,抄起廊下一只闲置的铜缸,大喝一声:“闪开!”
抡圆了臂膀,朝火头砸去。
铜缸碎裂,火星西溅,却将火势生生压灭。
王三郎目瞪口呆,半晌方道:“学士,这缸值三十贯!”
苏轼哈哈大笑:“三十贯买得煤山半壁,值!”
章衡却蹲下,捻起一块碎缸残片,眉头紧锁:
“火势虽灭,缸碎煤裂,明日榷场交割,如何是好?”
苏轼眨眨眼:“莫慌,我有妙计。”
深夜,昭文馆灯火通明。
苏轼挥毫,写下大字榜文:
“东京学士苏子瞻,醉碎铜缸救煤山。
碎缸一片,换煤十斤;碎缸十片,换煤百斤。
明日辰时,御街东市,先到先得!”
榜文一出,汴梁百姓奔走相告,哄传“学士砸缸救煤”,竟成美谈。
次日辰时,御街东市。
人群挤得水泄不通,碎缸残片被当作苏学士真迹,百姓手捧破片,只为一斤减价煤。
章衡顺势推出“碎缸煤”——以碎缸残片为记,购煤者免三成价。
半日之间,碎缸尽数换出,煤仓得保,榷场交割如期。
王三郎捧着碎缸残片,泪流满面:
“学士,小人这缸,竟成了汴梁第一缸!”
苏轼大笑:“缸虽碎,名却存。
今夜我做东,以煤代薪,煮酒论诗,如何?”
章衡举杯,望向远处煤山,心中暗道:
“汴梁一城,尚知煤之可贵;
燕云十六州,何日可归我大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