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抬棺之战(第2页)
“不过,阁老说得对。”赵胜几口把饼子塞进嘴里,含糊不清地说,“管他抬棺材还是抬轿子,来了,就得干他娘的!老子打铁的手,正好拿鞑子的脑袋试试刀快不快!”
正说着,一阵轻微的脚步声传来。两人抬头,只见孙承宗在家丁的护卫下,正沿着城墙缓步巡视过来。老人走得很慢,目光仔细地扫过每一个垛口,每一段墙体,时而停下脚步,用手摸摸墙砖的接缝,或者询问一下值守的民壮几句。
当他走到李青梧和赵胜这段城墙时,目光落在了李青梧身上,停留了片刻。李青梧连忙和赵胜一起站起身。
“你叫李青梧?”孙承宗的声音平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
李青梧心中一紧,没想到阁老竟然知道自己的名字,连忙躬身回答:“回阁老,晚生正是李青梧。”
“城西李秀才家的孩子?”孙承宗微微颔首,“你父亲开的蒙塾,教出了几个不错的童生。你也是个读书种子。”
“晚生愚钝,愧对家父期望。”李青梧低下头,脸上有些发烫。在这种时候,被提及读书人的身份,让他感到一种莫名的羞愧。百无一用是书生,此刻他站在这里,手中的笔远不如赵胜手中的刀有用。
孙承宗似乎看穿了他的心思,淡淡道:“乱世之中,能提笔,亦需能提刀。但读书明理,并非无用。守城,靠的不仅是力气,更是心气。心气散了,再高的城墙也守不住。”
他的目光扫过李青梧,又扫过赵胜和其他几个竖起耳朵听的民壮:“知道我为何要放那一炮吗?”
众人面面相觑,无人敢答。
孙承宗缓缓道:“火药珍贵,我知道。那一炮,或许打不死几个鞑子。但我要让城下的人知道,高阳城,不会束手待毙!更要让城上的人看到,我孙承宗,还在!还在抵抗!”
他的声音不高,却字字千钧,敲打在每个人的心上。
“明日,必是一场血战。”孙承宗的目光再次投向城外,仿佛在与那个看不见的对手隔空对话,“多尔衮想用一口棺材吓破我们的胆,老夫就用这一炮,告诉他,高阳,不是他想象中可以随意揉捏的软柿子!”
说完,他不再多言,在家丁的簇拥下,继续向前巡视。
李青梧看着老人离去的背影,心中波澜再起。那一炮,不仅仅是为了杀伤,更是为了宣言,为了凝聚这摇摇欲坠的人心!这是一种何等的气魄与决断!
他低头看了看自己因为握枪而磨得发红的手掌,又想起了书房里那支熟悉的毛笔。笔与枪,文与武,在这座被围困的孤城里,似乎找到了一种奇特的连接。
后半夜,风雪几乎停了,但寒气愈发刺骨。城头上点起了更多的火盆,橘红色的火焰跳动着,给这冰冷的死亡之地带来一丝微不足道的暖意。守军们抱着兵器,蜷缩在垛口下,轮流打着盹。没有人能真正入睡,城下清军营地里偶尔传来的战马嘶鸣、兵器碰撞声,都如同警钟,时刻提醒着人们危险的临近。
李青梧靠坐在墙根,裹紧了身上那件不合体的皮甲,依旧觉得寒气从西面八方渗透进来。他毫无睡意,脑子里乱糟糟的,一会儿是炮火中那口诡异的棺材,一会儿是孙承宗平静却坚定的面容,一会儿又是父母担忧的眼神,还有书房里那些泛黄的书卷……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他再次在心里默念,这一次,却品不出丝毫的诗意,只觉得那诗句如同谶语,预示着某种渺茫而无望的追寻。
不知过了多久,天际渐渐泛起一丝鱼肚白,朦胧的光线艰难地穿透厚重的云层,洒落在被践踏得一片狼藉的雪地上。
黎明,到了。
但这黎明,带来的不是希望,而是更加浓重的肃杀之气。
“呜——呜——呜——”
低沉而苍凉的号角声,如同垂死巨兽的哀嚎,从清军大营中响起,连绵不绝,瞬间打破了清晨的寂静。
城头上,所有昏昏欲睡的人都被这号角声惊醒,猛地跳了起来,扑向各自的垛口。
李青梧和赵胜也立刻起身,握紧兵器,紧张地望向城外。
只见清军大营中,旗帜翻动,人马涌动,如同苏醒的蚁群。一队队步兵,推着高大的、蒙着生牛皮的楯车,开始缓缓向前移动。楯车后面,是密密麻麻的弓弩手,以及扛着云梯、钩援等攻城器具的甲士。更多的骑兵则在外围游弋,监视着城墙的动静。
进攻,开始了!
没有试探,没有废话。清军的第一次进攻,就显露出志在必得的凶狠。
楯车如同移动的堡垒,掩护着后面的步兵,缓慢而坚定地向着城墙逼近。车轮碾过冻硬的土地,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在距离城墙一箭之地外,楯车停下,后面的弓弩手迅速上前,借着楯车的掩护,向着城头开始仰射!
“嗖嗖嗖——!”
刹那间,无数支箭矢如同飞蝗般掠空而起,划出一道道致命的弧线,向着高阳城头倾泻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