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矛盾的统一体(第1页)
1342年2月,王凡的派往外地的参谋司成员除了狄亚青外,其他都回来了。
耶律明的感受最多。之前君堡到处都可以看到粪便,并且处处都可以闻到尿骚味。现在没有了。以前澡堂生意不温不火。但是现在,澡堂几乎开满了君士坦丁堡。不光贵族爱洗澡,百姓也爱上洗澡。尤其是要用肥皂擦清洗,因为用肥皂洗过的身体,显得格外清爽。
保卢斯回到君士坦丁堡后和王凡汇报特拉布宗的情况时,说道,狄亚青和女皇帝有些“故事发生了”
没有关系,王凡一笑了之。恋爱自由嘛。不用在乎。大姐姐虽然年岁比狄亚青大了些。但是也没有关系,武则天还有面首呢。而且大姐姐以后也是会嫁人的。嫁给狄亚青,至少也给贵族们打开了一次先例。东方人也是结婚对象的一种选择。
又汇报说很多特拉布宗的贵族都成了新面孔。那更没有关系了。不能促进社会进步的贵族不是贵族是老鼠和蟑螂。就该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于是保卢斯也没有什么要汇报的了。但是王凡问道:“特拉布宗改革是怎么样了”。
“一切顺利。执行都很好。”保卢斯说道
“那就好。先这样吧,等帝国军事改革结束。特拉布宗就开始生活改革。但是要和大皇姐商量着来。”
“是”。保卢斯立定顿首道。
一瞬间,王凡大脑中闪过小鬼子的身影。不,这必须改。“耶律宁,今年的元老院会议,把不敬皇帝罪中的‘低头站立,表示恭敬’,改成,军人敬礼站立,其他人是昂头站立。头不能低下。我们的国家在欣欣向荣。低头显得运势不好。敬礼就像我这样敬礼”。说完王凡做了个军训时的敬礼动作。
“是”。耶律宁回道。但是这又显得保卢斯比较尴尬。于是保卢斯有样学样,立马立定,敬礼,挽回颜面。
小插曲结束了。王凡说了,自己去阿德里安堡视察的情况,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远离君士坦丁堡的地区,改革一定很不彻底,要毕其功于一役。接着王凡把自己的移民贵族的想法说出来。希望大家总结总结方式方法,顺利改革。大家都在思索,对策的时候,耶律明向王凡投了些疑惑的眼神。王凡知道耶律明是不同意的。但是又不敢太首接。于是王凡说道,耶律明有话首说,一切以国家为重。于是耶律明说道。在东方的契丹,商鞅变法20年,变法乃成。陛下,心系百姓,万民之福,但是欲速则不达呀。改革太快,容易把缺点掩盖住,等到缺点掩盖不住了,那么改革基本就失败了。百姓是受到压榨了。但是不可能一天改变他们的处境。而且贵族都迁往君堡,难度太大,理由太牵强。贵族之所以可以压榨百姓,除了是贵族外,最主要的地方官僚和土地依附关系导致的。可以把大贵族分成3份,每年抽1份在元老院任职。抽1份去异地任职,抽1份去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出任外交人员。他们不是爱和域外势力勾结吗?让他们大大方方的去。必要的时候可以去伊利汗,奥斯曼等国。
除此之外,我们把政令改编成杂剧和话本,去给百姓们义务宣传,空洞的文字没有有趣的表演让人接受度提高。这也是耶律明在亚细亚地区看到契丹人的杂剧而想到的。法律和杂剧双管齐下。政令和税法徭役都会快速普及的。而且不光是政令,还可以是农业生产,工具推广等。改革不光是疾风骤雨也有润物细无声的。我建议改革不能太剧烈。
好家伙,这家伙居然想起来舆论宣传。我作为后来人都忘记了,你却知道。王凡怀疑自己是不是记错了,耶律明才是穿越者。王凡表示真的很怀疑。
大家听到耶律明的建议后,也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准备在1342年开始人口普查,但是不是为了迁移人口,而是为了进一步的治理罗马帝国。贵族也会统计,是为了更好的分散他们。至于那些金印章骑士长。耶律明说道:“刚刚分了土地,那些骑士长没有2-3年是不能获得稳定收入的,而且1000亩地,他们自己种植不了,只能招募平民种植。而金印章骑士长不是一个,十个。而是至少有400位,以后骑士长只会越来越多。这样事实上也能提供平民的收入和地位,因为种地也是看季节时间的,种地就那几天,平民自己的地要种,贵族的地要种,所以贵族只能出高价雇人种了”……众人点头称赞。
奥尼达斯心里暗自发誓,自己以后的妻子一定要是个契丹人。东方契丹人太聪明了。这么复杂的计策都可以想得到,那么远在东方的契丹人那是什么样的存在。毕竟在座的9位契丹参谋,刚刚来到罗马时,只是奴隶呀。
最后王凡说了,自己想要提高手工工坊的建设数量。把平民的收入提高,也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这一点,耶律明早就收到了王凡的嘱托,所以早就在规划了,也实地探访了很多“能人异士”。但也不能十分有效的实现王凡的那种减少压迫的目标。只要有了某种机构的存在,那么就一定会产生相应新的压迫产生。参谋司也没有人可以喊出“人民万岁”的口号。于是大家只能制定了以冶铁和修路为主的政策倾向,冶铁可以积累诸如燃料学,材料学,矿产学,建筑学的发展,尤其是制炭。炼铁需要煤,但是目前煤炭很少,质量也差,所以开始用炭炼铁,这就使10万百姓在农闲时有了一份可靠的服徭役收入。修路,相对就很简单了,本质上就是两个目的,一把交通修好,二给百姓发钱,光修路,每年就有20万人参与。至于纺织,丝绸,陶瓷,等王凡建议不鼓励,不压制。虽然东罗马的丝绸,瓷器,不如东方的美,但是在欧罗巴也是属于紧俏货。但是如果扶持了,就会让大家重商轻农,这就是关键问题。欧洲人对于商贸的重视本高于农业,虽然王凡和契丹人认为农业才是立国之本。但在传统意义上的欧洲贵族老爷看来,粮食不够吃,饿死些农奴就好了。反正地是我的。明年一样有人来种。而且东罗马处在东西方交流节点上。不让商业发展是不可能的。所以无为而治是最好的方法。
日子也就这样平淡无波的随着时间继续流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