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210220(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将李俶昭安置在营中,他很快便回到主帅帐中,正巧听见李承秉吩咐亲兵准备行囊。

王应青心扑通直跳两下,迈步上前阻拦道:“殿下,江山与王妃,孰重孰轻?”

【📢作者有话说】

知道大家不喜欢看打仗,我尽量避免

212?第二百一十二章

◎都要◎

主帅帐中除了李承秉,亲兵近随还有王府幕僚,都是亲信之人。王应青这一句说完,众人皆是静了一静。

广平王突然而至,带来皇帝被谋害的消息,大营中只有在座几人知道。他们受豫王重用,乍惊之余,自然是要为豫王打算。皇帝仓促驾崩,并未立太子,叛军作乱,天下忧患之际,若让小儿继位,总令人不安。

且太上皇尚在,那位是什么德行大家心里都有数,夺子妻悖人伦,委国柄于宵小,叛军能有如此威势,也全是太上皇纵容所致。

皇帝几个儿子,广平王尚算聪慧,但年纪尚小,其余几个更是童子,若要从中挑选继位。上有太上皇,又有豫王这样的年轻强力的皇叔,主弱而臣强,这样的局面——纵观史册,有几个落得好下场。

众人心思各异。

王府幕僚严全规抚须,率先开口道:“殿下,事已至此,匆匆赶回去也难以挽回局面,广平王逃出之时是被金吾卫追赶,若沈氏与刘轩礼联手,京城就更不能去了。”

听他开口,其余几人纷纷跟着谏言。

“陛下驾崩却未发丧,他们所图非小,殿下不可妄动,当以潼关之险统领大军,将陛下遇害之事公布天下。”

“殿下为陛下之事悲痛,兄弟情深令人动容,但眼下局势危急,还是该考虑大局。”

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劝说,都要打消李承秉回京的念头。

李承秉浑身寒气如有实质,目光在众人脸上扫过,道:“我已决意回去,你们不用再劝。”

他这一句话落地,众人立刻便住嘴。这些年下来,谁还不知豫王脾气,向来说一不二,定下的事再难都要做。

李承秉对严全规道:“陛下之事理应尽快告知天下,你们先商量一下。”

严全规连忙应下。王应青还要再劝什么,一旁有亲兵悄悄拉了他一把。

李承秉又与众人吩咐几句军中安排,便让亲兵先去准备,随后将几位领兵的将军叫来做安排。自到了潼关,李承秉有的提拔有的打压,早已将大权牢牢握在手里。

李承秉对众将军言明京中有变故,若无他点头,来旨一律不应,众人面面相觑,再看他面无表情声音冷冽,分明是怒气滔天强压着没发,便无人啰嗦纷纷领命。

等人都去了,李承秉坐着未动,还在思索安排是否有遗漏,拿起一旁杯子,茶水早空了,他将杯子狠狠掼在地上,余光见到王应青还没走,“还杵着做什么?”

王应青知晓他正在火头上,却不得不硬着头皮劝阻道:“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殿下何须亲身犯险,太上皇退位之时对殿下颇有微词,现在定是要重掌朝堂。殿下若是坚守潼关,有重兵在手,任谁都不敢轻动,只等将真相大白天下,再召各地勤王,徐徐图之,天下也可定。可现在急着去,便是将生死安危全交由他人,何其不智。”

“广平王逃得仓皇,朝中到底怎么回事也说不清,我总得去看看,离京之前我去过一趟兴庆宫,太上皇年老体衰,临朝执掌朝纲再无可能,我要亲自去看一看,朝中还有裴相等人在,去的时候我还会带上陈德义,陈轩礼难道还真敢动手?”李承秉冷哼一声。

陈德义是陈轩礼长子,此次跟着李承秉来潼关,还是自己请命的。

王应青道:“陈轩礼跟随太上皇多年,忠心耿耿,殿下上次能说服他已是不易,便是殿下带着他儿子,未必就能相安无事。”

李承秉皱了下眉,道:“世上岂有事事算尽,没半点艰难险阻的?”

王应青见劝不动他,叹了口气,道:“殿下坚持要走这一趟,是为了王妃吧?”

李承秉瞥他一眼。

王应青继续道:“殿下苦心筹谋多年,可不是拘于儿女情长的人,若是担心王妃,不如由属下代劳,沈家要拿的人是广平王,不该对王妃下手才是。”

王应青说的这话原为打消李承秉的念头,哪知李承秉听了眉心越发紧皱,语气不善道:“行了,照我吩咐办事。”

王应青离开帅帐,脸上仍是一脸忧心忡忡,在军营中转了一圈,他找上正在忙碌的严全规,刚喊了一声“严先生”,严全规笑道:“我知道你想说什么,我与殿下已商量过,现在叛军营中出了事,康福海死后两个儿子必有所争斗,若是我们现在急着攻过去,反让他们同仇敌忾,一致对外,还不如暂缓一缓,两虎相争必有一伤,让他们自乱阵脚,对我们有利。既然阵前并无十万火急之事,殿下离开几日影响不了大局。”

“此去长安多凶险,就算是为了王妃,殿下难道就要以身犯险?”

严全规喟叹一声,“刚才帐中你不在,说起王妃安危不知,殿下的脸色有多难看,这个时候,还是少说几句,照殿下吩咐就是。”

王应青见他也是如此说,也只能作罢。

一个多时辰,军中各处都已安排好,随从及亲兵备马整装待发,李承秉只带了三十余人,王应青严全规等人都不放心。李承秉却摆手道:“此去兵贵神速不宜张扬,若长安真有所准备,三十人与三百人又有何区别。”说罢就带着人启程。

路上快马加鞭,风猎猎吹得衣袍作响,李承秉叫陈德义到身边,问他禁军之事。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