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890章(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890章

盛和帝的话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大殿上轰的一声炸开了锅。

短暂的躁动之后,文武百官全都跪了下去,恳请皇上三思。

“皇上春秋鼎盛,只是生了一场病而已,怎能就此禅位,三皇子固然聪慧过人,毕竟年纪尚小,阅历不足,恐担不起整个国家的重任,皇上即便要禅位,也请再缓几年,等殿下长到十四五岁再让不迟。”

佑安自个也朝着盛和帝跪了下去:“父皇,臣工们所言极是,儿臣年幼,担不起如此重任,父皇好好将养身子,病总会好的,儿臣。。。。。。”

“平身,都平身。”盛和帝打断了佑安的话,抬手命众人起身,“朕自个的身体自个有数,若非实在撑不下去,也不会作此打算。

朕知晓诸位爱卿所思所虑皆是为江山社稷着想,因此才特地召诸位前来,当面将三皇子托付给你们所有人。”

他顿了顿,转头对孙良言示意。

孙良言上前两步,向殿外高喊:“宣司礼监掌印徐清盏,平西大将军沈长安,内阁首辅李守正,吏部尚书王慎之,都察院左都御史周崇礼进殿!”

众臣皆是一惊。

先前只顾着各种猜测,竟未留意这几人不在殿中,此时听得皇上单独宣这几人上殿,不约而同想到一种可能,全都转头向殿外看去。

门外人影闪过,徐清盏一身大红绣金蟒袍走在最前面,其余四人跟在他身后,不疾不徐地迈步进了大殿,目不斜视地走到了御阶之下,向着龙椅上的盛和帝大礼参拜。

盛和帝坐直了身子,第一时间看向沈长安,声音虽虚弱,却字字清晰,不容置喙:

“沈家世代忠君护主,沈长安十三岁起随父出征,为国征战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后又放弃爵位继承权,远赴甘州戍边,替朕看顾皇后与公主近十年。

如今朕圣体违和,朝局动荡,沈长安又不辞艰辛,拼死护三皇子平安回宫,并肩负起辅佐幼主的重任,忠肝义胆,可昭日月。

朕念其忠心,感其情义,即日起加封沈长安为安国公,赐丹书铁券,世袭罔替,并任命其为五军都督,掌管天下兵马。”

此言一出,刚安静片刻的大殿再起波澜。

盛和帝不理会其他人的反应,径直对上沈长安的目光,郑重道:“沈长安,朕封你为安国公,这个‘安’字,既要你安天下,也要你安朝堂,安朕心,你可明白?”

沈长安挺直腰身,抱拳朗声道:“臣明白皇上的苦心,臣定当铭记皇上教诲,不负皇上重托,竭力守护大邺江山无虞,朝堂安稳。”

“好,有你这话,朕便安心。”盛和帝举目望向殿中众臣,紧接着又道:“三皇子年幼,内廷外朝,都需要有人辅佐引导,朕经多番思虑考量,决定在三皇子成年亲政之前,由皇后江氏陪同他临朝听政。

并任命沈长安,徐清盏,李守正,王慎之,周崇礼五位爱卿为顾命大臣,由他们五人协同皇后,共辅幼主,裁决军国大事。”

他缓了口气,面色凝重道:“诸位爱卿,此乃朕之所托,亦是天下之所系,望尔等文武百官倾力相助,同舟共济,以安社稷,莫负朕心,莫负苍生。”

恳切又悲壮的声音在金銮殿上回荡,满朝文武虽早有所料,仍不免感到震惊。

皇后和司礼监代表内廷,其余四人代表外朝,王慎之统领文臣,沈长安统领武官,同时又有都察院行监督之责,司礼监和内阁也能相互制衡。

这个辅政班子,简直无可挑剔,可见皇上用心良苦,思虑周全,绝非仓促之间做出的决定。

有些人震惊的同时,也在暗中捏了一把汗,庆幸自己立场坚定,没有接受某个皇室宗亲的示好。

就凭皇上这算无遗策的头脑,杀伐果决的手段,现有的皇室宗亲,没一个是他的对手。

否则的话,那些人也不会只敢在背后搞小动作,连一个敢站出来振臂一呼的人都没有。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