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第1页)
“不过《东轩笔录》并非正史,作者本人的风评也比较一般,其可信性有待商榷,但连《东轩笔录》都没有记载的,就完全能称之为野史了。”明月本着严谨的态度,顺便辟了个谣,“比如什么王安石把儿媳改嫁给了王爷赵颢,更有甚者将王雱、王旁兄弟俩的事迹张冠李戴,统统都是假的。”
“再有就是王安石和吴琼的女儿们,小女儿比较有名,因为王安石写给她的信中有几首诗被记载了下来,她本人也擅长写诗,留有一首婉转的思乡之作。依稀记得她好像是嫁给了蔡京的弟弟,蔡京嘛,大家都知道,《水浒传》里的大奸臣,但这个王家的小女婿似乎并没有和他哥哥同流合污,吴琼也是在小女儿的身边安度晚年。”明月总结道,“总而言之,虽然类似于贾宝玉和林黛玉的cp非常好磕,但考虑到孩子们的健康,表兄妹还是好好地当亲戚,不要再结婚了。”
明朝,朱元璋看向站在百官前列的宋濂,问道:“《水浒传》可有所考?”
年迈的宋濂历经多日舟车劳顿,以最快的速度从家乡赶到了南京城。
入宫向陛下请罪时,却意外地见到了一张笑脸。
说实话,更惊悚了。
圣恩浩荡,不仅免了宋家其余人的罪责,还特许他以一介致仕之身重回朝堂之上。
宋濂感激涕零,誓要为大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啊,其实能看出来,陛下只是想要一个不需要发放俸禄的百科全书。
此时听到朱元璋之问,宋濂稍加思索,便肃容答道:“前朝至顺年间进士施肇瑞者,别号耐庵,曾著《忠义水浒传》一书,不知是否为天幕所述?”
下首诸臣皆面露惊色。
《忠义水浒传》一书虽并未被官方刊刻,但已经在小范围流传起来了,称得上是南直隶地区的畅销话本,通读此书、知晓作者名讳者并不算少数。
但能像宋老一般把作者及第时间都记在心间的,实在是凤毛麟角。
唯有朱元璋和朱标都神色如常,他们早已习惯了宋濂的博闻强记之能。
朱元璋缓缓颌首,复又道:“至顺年间进士,与刘基是同年?”
宋濂摇了摇头:“陛下恕罪,这具体年份,臣实在是记不清了。”
朱元璋嗤笑出声,他可不信这老头不记得了,真是人老成精,有风险的事他是一点都不沾。
“不管是哪一年的进士,现在不都是咱们大明的臣子吗?”朱标笑着为老师解围,“此书有蔡京,可见是讲北宋年间之事了。”
瞧着朱元璋的神色从多云转晴,朱标又向宋濂问道:“老师可知,施先生如今在何处?”
“回太子殿下,施肇瑞已于洪武三年病逝了。”宋濂垂首恭敬道。
朱元璋微不可察地露出了一丝笑容,听着天幕的意思,此书在后世颇负盛名,那死人总比活人要好一些,他感慨道:“真是可惜了,此人可有子嗣?”
宋濂这回真的不知道了:“臣仅知,施肇瑞有一弟子罗本,所著之书多为历史通俗演义,才华不逊于其师。”
“可有功名?”朱元璋问道。
“并无。”宋濂摇头,犹豫了一下,还是补充道,“此二人都曾在张士诚麾下做过幕僚,因张士诚居功自傲不听劝告,师徒先后愤而离去。”
朱元璋将此二人在心里盘了两圈:“那便让内府将《忠义水浒传》刊刻为《水浒传》,再从罗本的成书中挑选出一两本一起刊刻,由。。。。。。”
他沉吟片刻,想到了上蹿下跳的次子和三子:“就由秦王、晋王督办此事吧。”
秦王朱樉和晋王朱棡在去年先后前往封地就藩,天幕出现后,朱元璋将他们召回,却一直没有安排差事,二人惶惶不可终日,前者迁怒于燕王朱棣,让老四本就不太好过的日子雪上加霜,后者则终日报病,不知是真的体弱,还是胆小如鼠。
想到这,朱元璋冷哼一声,一个欺软怕硬,一个烂泥扶不上墙,还有一个不提也罢,真是枉费自己和标儿的一番栽培。
“这贾宝玉和林黛玉又出自何处?”朱元璋继续逮着宋濂这只博学多识的羊猛薅羊毛。
“臣不知。”宋濂答道,“明女郎先前也并未提到过,盖为后世眷侣也未可知。”
朱元璋点了点头,他数日前便已经下令严禁表亲之间通婚,有天幕在,也不用担心百姓阳奉阴违,看起来是件好事。。。。。。
但若是遇到他和天幕有分歧的地方,又该怎么解决呢?
正想着,朱元璋听到天幕之中的明女郎清了清嗓子,准备开始讲那最后一对——朱祐樘和张皇后。
朱元璋心中喟叹,这分歧不就来了?
他是铁了心要让标儿这一脉继承这大明的江山,但天幕历史里,本朝皇帝显然都是老四的后代。
标儿大度能容,雄英性情仁和,但再往后呢?重孙子能忍下老四那一脉的孩子吗?能忍下历代燕王的字辈和天幕中明朝皇帝的字辈一样,都是“高瞻祁见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