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虎符(第2页)
李达头也未抬,沉声道:“讲。”
“都督,府外有人求见,自称是秦王殿下府中之人,持殿下印信。”亲卫的声音清晰传来。
李达捏着小旗的手指微微一顿。
秦王?
姜青麟?
他前脚才传信给女儿清月,让这外孙来日月关一趟,怎地人未到,倒先派了个下人持印信来了?
心中掠过一丝疑虑,他压下眉宇间的褶皱,声音平稳:“让他进来。”
不多时,亲卫引着一个身形普通、面容毫无特色的灰衣男子步入书房。
李达挥退亲卫,目光这才从沙盘上抬起,淡淡扫向来人——一张丢进人堆里便再难寻见的寻常面孔。
“秦王殿下遣你来,所为何事?”李达语气平淡,带着上位者惯有的审视,手指无意识地点着沙盘边缘,心思似乎仍在军务之上。
却见那灰衣男子嘴角微扬,抬手在耳后轻轻一揭,一张薄如蝉翼的面具被揭下。
一张俊朗英挺、眉眼间依稀可见清月轮廓的年轻面容显露出来,带着几分促狭的笑意。
“外公,是我。”姜青麟的声音恢复了原本的清朗。
李达手中那枚黑色小旗“啪嗒”一声掉落在沙盘上。
他猛地抬头,眼中精光乍现,如鹰隼般锐利的目光牢牢锁在姜青麟脸上。
几年前的少年模样与眼前这长身玉立、气度已成的青年迅速重叠。
惊讶、难以置信,随即是巨大的惊喜涌上心头。
“青麟?!”李达霍然起身,绕过沙盘,几步便到了姜青麟面前。
他伸出布满老茧的大手,用力拍在姜青麟坚实的肩膀上,上下打量着,眼中满是欣慰,“好小子!竟是你!几年不见,竟长这般高了,也壮实了!这脸盘,跟你娘年轻时真像!”语气中的亲昵和欢喜溢于言表,方才的凝重被这意外的重逢冲散了大半。
姜青麟眼中也满是笑意,恭敬地行了一礼:“外公,麟儿给您请安。您身子骨可还硬朗?”
“哈哈,硬朗!老夫这把老骨头,一时半会儿还散不了架!”李达朗声大笑,拉着姜青麟的手腕走到一旁的太师椅坐下,“不过是些年轻时在战场上留下的老伤,天气转凉便出来闹腾一番,不碍事。”他仔细端详着外孙,又指了指那张被放在一旁案几上的面具,好奇又带着点调侃,“倒是你,堂堂亲王,怎地弄成这副模样,跟个跑江湖的探子似的?害得老夫差点没认出来。”
姜青麟收敛了些笑容,正色道:“外公,实不相瞒,此番进京前,皇祖父密旨,令我暗中查访桂州之事。行踪需得隐秘,故以此掩饰身份。”他顿了顿,想起什么,脸上又浮起一丝无奈又宠溺的笑意,“这千面,是依依那丫头硬给我戴上的,说是……怕我在外头招蜂引蝶。”
“依依那丫头……”李达捻了捻胡须,眼中闪过精明的光芒,随即话题转回正事,语气变得严肃,“桂州巡抚周明远……老夫在京师时便识得此人。行事素来谨慎持重,颇有干才,官声也算清廉。按理说,桂州在他治下不该出大纰漏。”他沉吟片刻,压低了声音,“怕就怕,树大根深,有些盘根错节的利益,连他也未必能全然掌控,或是……身不由己。你此去务必慎之又慎。若想寻突破口,不妨留意临江府方向。老夫麾下暗哨回报,那边似有魔宗活动的蛛丝马迹。”
姜青麟郑重点头:“外公放心,麟儿省得,定当小心行事。”他随即想起母亲李清月的叮嘱,问道,“对了外公,娘亲说您有要事需麟儿去办?”
李达脸上的笑意渐渐敛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淀了岁月与烽烟的凝重。
他没有立刻回答,目光缓缓扫过书房墙壁上悬挂的巨幅《九州堪舆图》,最终落在那象征钜州与日月关的雄峻山峦之上。
书房内一时寂静,只有烛火偶尔发出的轻微噼啪声。
“麟儿,”李达的声音低沉下来,带着一种追忆往事的沧桑,“你可还记得,你先祖,也就是太祖,当年在收复这日月关时,立下的誓言?”
姜青麟神色一肃,沉声道:“孙儿记得。先祖言:『我大齐只要在一天,日月关永远有我大齐的将士兵卒,就算是国灭,此城永远不会抽调一兵一卒,尤违此誓,将我姜氏挫骨扬灰。』”
“不错。”李达眼中精光一闪,带着对往昔峥嵘的缅怀,“年轻那会我还是个纨绔子弟,你爷爷他也只是个皇子,那时,我就在他身边。脚下,是刚刚经历血战、尸骸尚未清理干净的城墙;眼前,是关外妖族退去时卷起的漫天烟尘;我们看着这片被妖族蹂躏的土地,看着这座用无数将士骸骨垒起的雄关,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绝不能再让它落入敌手!为了这个誓言,为了大齐的屏障,多少好儿郎埋骨关下……”他的声音微微发涩,似乎想起了那些逝去的袍泽,还有……他战死的儿子和孙子。
他顿了顿,深吸一口气,目光重新聚焦在姜青麟年轻而坚毅的脸上,仿佛要将某种重担传递过去。
“前燕的教训,血淋淋地就在眼前!国都沦陷,强抽边军,致使关防空虚,山河破碎!这教训,我大齐绝不能重蹈覆辙!边军,乃国之干城,不容动摇!”
李达的手缓缓伸向怀中,动作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庄重与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