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89章(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总而言之,不可能免费提供,要是免费了,就一定是在哪个方面扣了钱了。

自打沈知微颁布军功封爵之后,她基本上就将军队的军械开支这一部分全都揽了过来,尽力让军队里的每一个兵卒都能用上百工坊打造的军械。

知道军队会按时发放俸禄,还会管身后事,连军械防具都是朝廷接管,而兵卒只需要上战场冲锋陷阵,取得敌人首级即可,那些参军的新兵都能更放心一些。

有各种福利在前,民间开战的意愿十分强烈,参战的意愿同样强烈,这种氛围是其他国家没有的。

沈知微只是想跟后世一样,让这些保家卫国的人不要流血又流泪,既然兵卒为国家而战,那国家就得为兵卒考虑。

沈知微认为正常,世人则认为此乃仁政。

不少关注景昌的诸侯国都想效仿此举,但结果却是纷纷失败了,就跟之前他们都想用军功封爵制度时一样,失败的彻底。

究其原因还是那句话,沈知微手底下没有那种能跟她硬抗的世家大族,而其他诸侯国,国内的势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纠缠不清,任何会有损贵族利益的政策,都极难推行开来。

冬日行兵,十分困难,土都被冻结实了,想要安营扎寨都得多费些人力,才能将营帐的柱子埋到土里去,更不要说天寒地冻,防寒的衣物若是不够暖和,将士兵手脚冻伤,会大大影响士兵的战斗能力。

沈知微依靠几座大城,以及十分充裕的军费,将整个境内的动物皮子几乎都买干净了,只凑出来十万大军的防寒衣物,还好景昌尚有库存,加上泰晟和汴地的库存,二十万大军勉勉强强人人一身皮衣。

沈知微现在就特别想派人去西方,找找棉花种子,没有棉花,这种御寒的衣裳实在是成本太高了。

要不是她有钱,光皮衣一项开支,就能让她倾家荡产。

还好皮衣不是穿一年就不能穿的东西,保养得好能用上十来年,保养不好也能用个三五年,这几年算是不用担心冬日行军的保暖问题了。

但还是想要棉花,沈知微想来想去,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人选,郑与商德现在都扑在远航贸易上,像是这种陆地上的贸易,他们显然无暇顾及。

不过沈知微身为大王,想要什么能人没有,不过是找几个人出使西方,并非难事,沈知微前脚透露出风声,后脚朝中臣工就为她举荐了几个大商人。

选定一个常去西边,曾穿越沙漠的商人,沈知微将此事交给了对方。

那商人名为折柳,世人常唤她柳妇,她的夫君曾是一名大商人,后来夫君亡故,她继承了夫君的大半遗产,包括商队和一些铺子。

她五官深邃,和景昌的人长得不太像,据说她有一半遥远西方的血统,能够听得懂那些人说的话。

沈知微见到折柳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遇见新疆人了,这高鼻梁大眼睛,充满了异域风情。

她说话也带了一点儿新疆的口音,但是和现代的新疆人比起来要轻很多,估计是因为她之前说雅言,学普通话时,她已经在景昌呆了十来年了。

折柳在外行走的时候都会拿面巾裹上脸,她异于中原人的外表会给她带来麻烦,因为现在的周朝人十分看不起异国,称呼异国为蛮,意在不通教化,野蛮粗俗。

不过比起已经进入半奴隶半封建社会的周朝,四周的国家的社会进程还处于纯粹的奴隶时期,确实很落后,看上去像是一群茹毛饮血的野人。

沈知微与折柳聊了聊,发现折柳表面还有异族风情,实则已经完全融入了周朝,打心眼里觉得自己就是大周的庶民,对故国已经毫无印象了。

“予需要你穿越荒漠,到达你的故国,然后为予兜售瓷器、茶叶、精盐,换来金银珠宝,以及一切大周没有的东西,重点寻找一个叫做棉花的作物。”

沈知微将记录着棉花模样的纸给了折柳,上头还画着棉花的植株,这是宫中画师根据沈知微的描述,大概画出来的,和后世棉花有几分相似,和现在的棉花有多像,沈知微就不知道了。

众所周知,很多农作物都是经过人们一代代筛选进化的,现代的农作物和古代农作物的差距更大。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西瓜,现代的西瓜红芯薄皮,甜得很,有的甚至还没有籽,而这个时期的西瓜,籽多还大也就算了,红芯基本没有,能吃的部分很少,也没什么甜味。

一想到西瓜,沈知微就很伤心,不过好在西瓜已经传入大周,这说明与西边的贸易通道已经开启,再派人去巩固商路并不算难事。();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