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第 6 章(第1页)
延英殿内,气氛像是被寒气凝住了一样令人窒息。
安史之乱……安禄山……二者之间的联系显而易见。
李隆基揉着突突直跳的太阳穴,目光扫过面带忧色的群臣,最终落在了张九龄身上,声音沙哑地问道:“子寿,前几月所议张守珪讨契丹一事……那个叫安禄山的胡将,如今身在何处?”
张九龄心中叹息,起身回奏:“陛下,您忘了,安禄山征讨契丹失败被押送至京,按律本该处死,只是……陛下天恩,已下旨将其赦免放归了,算算时间,如今怕是已经到幽州地界了。”
“回去了?”李隆基眉头紧锁,指节无意识地重重敲击着御案,“哦对,是给放回去了。”
当初张九龄力谏要斩安禄山,称其貌有反相,狼子野心,不杀必为后患。当时他是如何回应的来着?
李隆基揉着额角艰难回忆,是了,是他言之凿凿地说安禄山是忠诚良善之人,认为张九龄危言耸听,执意把人放了回去。一想到此,李隆基心里顿时升起铺天盖地的悔意。
他沉吟片刻,声音里带着不易察觉的急切,对着群臣道:“可有法子再召回来,然后……杀之?”
张九龄微微叹了一声:“陛下,军令岂是儿戏?既已赦免放归,无故再召,反复无常,非但有损朝廷威信,更恐寒了边关将士之心啊。”
李隆基语塞,也明白已经错失了最名正言顺的机会,只得烦躁地挥挥手:“罢了。”
“眼下虽已错失良机,然时间尚且充裕,还远未到无可挽回的地步,不如……”
萧嵩跟着接话,话语有片刻中断,沉稳坚毅的面容上闪过一抹决绝的狠厉,“不如秘敕张守珪,令其频遣安禄山领兵出击,胡虏凶悍,战事无常,一旦失利,便可依军规将他押回长安问斩。如此也算名正言顺,旁人亦无话可说。”
安禄山好歹也是有官职在身的杂号将军,不是无名无姓之辈,更是张守珪收养的义子,因为几句尚不知真假的心语就杀了他,难免引人猜疑,甚至动摇军心。
不远处的韩休听到这里,不由得发出一声冷哼。
“安禄山此人,能得张守珪赏识收为义子,皆因其骁勇善战,屡立战功。若依萧令公之法,遣其出战,败了自然好说。可万一他不但未败,反而再建新功,届时又该寻何种理由制裁他?莫非还要奖赏其战功,再加官晋爵不成?”
萧嵩闻言,也不管这会是不是在御前,当即面色一沉,反唇相讥:“哦?如此说来,韩尚书必有更高明的见解了?萧某愿闻其详!”
韩休顿时语塞,其实他也没有更万全的法子,只是方才听萧嵩侃侃而谈,就不由自主地想找个理由驳一驳他。
两人前几个月才因政见不合闹得不可开交,双双被罢相处罚,韩休在那之后,也多次告诫自己遇事要戒急用忍,切勿与人争执,但一遇到萧嵩这老对头,就忍不住想刺两句……
韩休迅速收敛心神,略一思忖,转向李隆基,肃容道:“陛下,依那萧青梧所言,若安禄山真是日后霍乱大唐之人,则非但不能允其掌兵,更应就此将其雪藏,绝不可再予其任何积累声望、培植势力的机会!”
李隆基听他这番话,目光微凝,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韩休深吸一口气,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古往今来,凡行叛乱之举者,无一不是手握重兵、党羽众多之徒。只要断绝其掌兵之途,使其远离权力中枢,如一介富家翁般被圈养看管起来,无兵无势,纵有滔天野心,亦不过是无根浮萍,徒呼奈何!此乃釜底抽薪之策。”
顿了顿,他继续说道:“届时,其人生死,皆在陛下股掌之间,又何须再寻什么阵前失利的由头?”
李隆基默然不语,心中反复权衡着萧嵩与韩休的计策,只觉左右为难,难以决断。
两人说得各有道理,难分对错。让安禄山频频领兵,杀他的借口是有了,却也可能反令其借军功坐大,弄巧成拙。就此雪藏是个非常聪明的法子,可谁能断言,今日压下安禄山,他日不会冒出第二个、第三个“安禄山”?
选择了一条路就要承担背后的风险,所幸,他还有许多时间去仔细筹谋。
李隆基深深叹出一口气,胸中纷乱如麻,他绕着御案缓缓踱了两圈,方才重新落座。
他环视着众臣,声音低沉,神情莫辨:“诸卿对此女之事,如何看待?尔等以为,其所言……有几分可信?”
一阵沉默过后,高力士谨慎开口:“陛下,这凭空听见人腹内心语,实在是亘古未有的奇事。然观萧青梧所言,事事具体,句句分明,不似信口胡诌之语。眼下渤海战报未至,她所言是否属实,仍需验证。老奴愚见,不妨暂观其变,待两月后军报传来,再行定夺。”
其余众臣纷纷附议,所言皆与高力士大同小异。在真假未辨之前,萧青梧绝不能动,不仅如此,还要放在眼皮子底下天天看着,以待探听到其他有关国事的讯息。
朝议在一片诡异莫测的气氛中散去。
众臣依序躬身退出延英殿,李隆基突然道:“李卿,暂留片刻,朕尚有要事相商。”
李林甫正往外走的步子一顿,心中顿时掀起惊涛骇浪,后背瞬间沁出一层冷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