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7章(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宴席散后,众人在园子里赏桂花,贾母拉着林如海的手说:“如海啊,你看孩子们多好,往后常来走动,别生分了。”

林如海笑着点头:“定常来,有老太太这话,我就放心了。”

黛玉和宝玉走在后面,月光透过桂树叶洒下来,像铺了层碎金。“你听这笛声还在飘呢,”宝玉指着远处的戏台,“像跟着咱们走似的。”

黛玉笑着点头。回到老宅时,已是深夜,桂花香跟着马车飘了一路。黛玉把舅母赏的玉佩放在案上,旁边摆着宝玉吹过的笛子,烛光下,一切都显得那么温馨。

林如海走进来,看着女儿的笑脸,忽然说:“颦儿,你母亲要是在,见你如今这样,定比谁都高兴。”

黛玉用力点头,眼里的泪掉了下来,却是甜的。

夜里,黛玉坐在灯下,提笔在纸上写下:“桂香盈袖人团圆,笛音绕梁意绵长”…

秋日赏菊宴

处暑过后,天越发清爽,老宅的梨树叶落得满地都是,踩上去沙沙响,像踩着碎金。黛玉披着件藕荷色的夹袄,坐在梨树下的石桌旁翻书,案上摆着盘新摘的山楂,红得像玛瑙,酸气混着桂花香,倒让人胃口大开。

这日清晨,林如海拿着封书信进来,信封上盖着江南织造的印章,边角有些磨损,显然是远路而来。“颦儿,你苏姨娘让人捎信来了,说苏州的秋茧收得好,新织的云锦送了几匹来,让你挑些做秋冬的衣裳。”他把信递给黛玉,“还说园子里的菊花开了,比往年更盛,可惜你不在,不然定要陪你赏菊作诗。”

黛玉展开信纸,苏姨娘的字迹娟秀,说今年的云锦织了“寒江独钓”的纹样,是林如海最爱的题材,又说给黛玉留了匹“潇湘竹影”的,配她的性子正好。眼眶一热,她抬头笑道:“苏姨娘总记着这些,等过几日云锦到了,挑匹最好的给父亲做件棉袍,冬天穿暖和。”

“还是你细心,”林如海笑着坐下,“你苏姨娘最会打理家事,当年你母亲在时,总说她织的云锦比宫里的还好。”

正说着,湘云抱着个竹篮跑进来,篮子里装着些新摘的栗子,壳上还带着刺。“林姐姐!你看这栗子!宝二爷从城外山上摘的,说是要做糖炒栗子,甜糯得很!”她把栗子往桌上一放,拿起颗就往嘴里塞,壳没剥干净,差点硌了牙,“我听袭人说苏州送云锦来了?是不是有那种闪着光的?我要做件新袄,过年穿!”

黛玉被她逗笑,递过把小锥子:“小心扎着手,云锦是有,不过得挑素净些的,你这性子穿太花哨的,倒像只花孔雀。”

话音未落,迎春和探春掀着帘子进来,手里都捧着东西。迎春的木盒里是她新绣的荷包,墨缎面上绣着几枝寒梅,针脚细密,花瓣用银线勾了边,像落了层雪;探春则拿着本《菊谱》,翻到“墨菊”那页,“这是我寻来的新种,说是苏州培育的,开出来墨黑发亮,等过几日移几盆到你家,赏菊时正好。”

“二姐姐这荷包绣得真雅致,梅枝的苍劲都绣出来了,比画的还传神。”黛玉拿起荷包,指尖拂过用墨线绣的枝干,“这针脚比上回的寿屏更见功夫,定是下了不少心思。”

迎春的脸微微发红,捏着盒盖道:“是……是三妹妹教我用了乱针绣,说是这样梅枝更显风骨,像经了霜雪似的。”

探春在旁补充:“我还让她在荷包角绣了只喜鹊,用金线绣的,你看这尾巴翘着,像要落在梅枝上,取‘喜上眉梢’的意思,添点喜气。”

众人正赏着荷包,宝玉提着个食盒进来,里面是几碟精致的点心,有栗子糕、桂花糖藕,还有黛玉爱吃的莲子羹。“刚从荣国府来,见老太太让人在园子里搭菊棚,说是过几日要办菊花宴,让姑娘们都做些菊瓣菜,还得咏菊作诗呢。”他打开食盒,香气漫开来,“这栗子糕加了新磨的栗子粉,甜糯得很,你尝尝。”

黛玉舀了勺栗子糕,入口绵密,栗子的香混着桂花的甜,像含了口秋意。“比外面铺子卖的还好吃,定是放了不少心思。”

“可不是嘛,”宝玉笑着坐下,“袭人姐姐说,姑娘爱吃软的,特意蒸了时辰,烂得入口即化。对了,苏州的云锦到了,我让人去看过,有匹‘潇湘竹影’的最配你,我已经让人给你留着了。”

湘云立刻拍手:“我也要看!我要那匹‘孔雀蓝’的,闪着金线的那种!”

正说着,荣国府的鸳鸯来了,手里捧着件石青色的棉背心:“老太太说天凉了,让姑娘添件衣裳,这是新做的,里子絮的是新弹的棉絮,暖和得很。还说菊花宴那日,让姑娘早些去,她备了新酿的菊花酒,等着姑娘呢。”

“替我谢老太太。”黛玉接过棉背心,摸上去软乎乎的,像裹了团云,“定早早过去,陪老太太赏菊。”

接下来的几日,老宅里忙着准备菊花宴的物件。黛玉让绣娘把苏姨娘送的云锦裁了,打算做件夹袄,领口绣些竹影,配潇湘馆的景致;迎春则跟着紫鹃学做菊瓣糕,花瓣切得细细的,拌在米粉里,蒸出来带着清苦的香;宝玉最是忙碌,亲自去园子里挑选菊花,红的、黄的、白的,还有探春说的墨菊,摆了满满一院子,说是“先让妹妹过过眼瘾”。

菊花宴那日,天高气爽,荣国府的菊棚下摆满了各色菊花,像铺了层锦绣。贾母坐在上首的太师椅上,看着姑娘们穿得花团锦簇,笑得眼睛都眯成了缝。“咱们今儿个也学那文人雅士,赏菊、吃菊、咏菊,谁的诗做得好,我有赏!”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