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140(第3页)
林姐没让他帮自己,只请他帮闻慈拎了行李包。
三个人往外走,刚一感受到风雪,闻慈就把手里的棉帽子扣到了脑袋上。
三连连长也把帽子扣上,他带的是军绿色的棉帽,两边垂下遮耳,可以防风,他一边走一边为两人介绍:“我们三连是团里开垦工作做得最好的连,聚集了来自大江南北的知青,大家都很团结,就像兄弟姐妹一样,一起劳作、吃饭、生活。”
闻慈不了解兵团,听着像是部队,但怎么还是农垦的,还有知青呢?
林姐为闻慈解释,“这些兵团是按部队的体制,但主要肩负的是农垦的任务,发展农牧业,带动当地老乡发展,来这儿的有部队,但也有援建的,大多就知青。”
“是的,”三连连长语气自豪,“我们最早的知青已经来这里十年了,我来这里也已经八年,这八年来,我们开垦了上万亩土地,为国家提供了非常多的粮食。”
他看看两人,有些好奇,“上面说你们是来参观学习的?”
这名头听起来还怪正式的。
闻慈心里想着,解释道:“我们是来参观的,找找素材,为了画能够出口的图书。”
“出口?”三连连长肃然起敬,“这可是好事,出口就能赚外汇,有了外汇就能买他们国外的好东西。你们需要什么帮助,尽管跟我说,我会尽力帮你们的。”
闻慈也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帮助,她得先看看当地的情况。
“连长,我们是在哪里住?”她问。
三连连长道:“你们可以住我们能兵团的招待所,距离知青们的宿舍不远。”
闻慈听了,却问:“那我们能和当地的老乡接触到吗?”
三连连长想了想,“兵团旁边的镇子上大多都是老乡,至于旁边嘛,对了,有阿不都一家,他们就住在兵团旁边的木屋里,旁边是草原,他们会在那里放牧。”
闻慈眼前一亮,“那我可以和他们打打交道吗?”
“可以是可以,”三连连长爽快点头,但是又提醒道:“但你们要注意,我们的习俗可能不太一样,一些我们能吃的东西,他们不能吃,反正有不少忌讳。”
他跟闻慈大致说了说,最重要的,就是强调猪肉问题。
闻慈半点不意外,她其实上辈子有朋友是□□的。
她点头记下了三连连长说的话,等见到火车站外的马车时,睁大了眼——虽然不是古装剧里的马车,只是一匹马拉着个木板车,但那也是马,不是驴和牛啊!
三连连长骑上马,招呼两人上去,“兵团离镇上有点距离,你们快上来吧。”
闻慈新奇地爬上木板车,两边有半米高的围栏,里面还有两个小马扎,还有几个被撑满的麻袋,她和林姐坐到马扎上,两个人都好奇地观察着周围的景物建筑。
大西北,闻慈两辈子头一次来。
三连连长把围巾拉到嘴上,不怕灌风了,这才驾着马跟两人说话。
“阿速不算繁华,但镇上的物资还是比兵团齐全,每次有人要来镇上的时候,都会捎带点东西回去——刚才等你们的时候,我足足寄了好几十封信,都是帮知青们带的。”
三连连长讲话嗓门大,爽朗,说到这里还笑了起来。
闻慈扒着小围栏,忍不住:“他们知青可以回家吗?”
“过年的时候可以,但得批假,可不能自己随随便便跑了,”三连连长叹了口气,“知青们哪儿来的都有,近的有西北的,但大多数都是全国各地的,有些南方的,一连好几年也回不去一趟,路费贵,也太远,回去一趟在家里待不了两天就得回来了。”
闻慈觉得这个话题有点伤感。
但三连连长很乐观,他又笑了起来,“现在城里日子也不好过,这帮知青来兵团的都是幸运的,兵团虽然干活重,但规矩正,吃得也多,说不准比他们在家里吃得还好呢。”
他们一路上聊着天,在闻慈觉得自己脚都要冻木了的时候,终于见到了兵团的影子。
和她见过的白岭军区相比,兵团的守卫不算严密,三连连长打了声招呼,登记完就能进去了,他先把马车停到了招待所下头,翻身跳下了马,帮她们拿行李。
“走,我先带你们上去。”
招待所里人不多,只有几个探亲的家属,闻慈和林姐一人一间,进去时简单看了眼,房间里光秃秃的,只有张床、小木桌和椅子,其他的什么都没有,条件并不算好。
放下行李,两人又跟三连连长出去了。
三连连长路上把兵团情况说得差不多,他们在这里种地、养殖,内部就像一个小社会,基本能够自给自足,这会儿是带两人去食堂,快到吃午饭的时间了。
刚进食堂,就闻到一股肉香。
闻慈嗅了嗅,“大家每天都能有肉吃吗?”
“这哪儿可能,”三连连长哈哈大笑,“能一周吃上一顿大荤就不错了,今天这顿,是专门给你们俩同志接风的,过油肉拌面,没吃过吧?当地特有名的吃食,给你们尝尝。”
闻慈哪里好意思,立刻开始掏粮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