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八十一章 徐达病(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自此,朝中再无人敢明面反对新政。

但暗流仍在涌动。

三个月后,科举改革正式落地。礼部宣布:本届乡试增设“钱谷”“刑名”两科实务考试,考生须现场解答灾荒赈济、田亩纠纷等实际案例。不及格者,纵八股文章冠绝天下,亦不予录取。

消息一出,书院哗然。

无数苦读十年八股的学子怒斥“荒天下之大谬”,联名上书要求废除此制。更有甚者,在贡院墙上题诗讽刺:“不知典故为何物,却要考我会算账。”

李可闻之,只让人将这些诗句尽数抄录,刊登于《明政公报》,并附评语:“昔有书生不知米价,今有举子不懂民生。若此等人得官,百姓何辜?”

与此同时,他亲自前往国子监,为即将参加考试的学生讲授第一堂实务课。

课堂之上,他拿出一份真实卷宗:某县大旱,县令不开仓赈灾,反上报“风调雨顺”,导致饿殍遍野。

“诸位。”李可环视台下thousands名学子,“若是你为主官,该如何处置?”

一名学生起身答:“依律参奏,交刑部论罪。”

李可摇头:“太迟了。百姓已经饿死了。”

又一人道:“应立即开仓放粮,事后补奏。”

李可点头:“稍近矣。但若上级不准呢?若朝廷问责呢?”

全场沉默。

良久,一少年颤声道:“那……就该抗命。”

李可猛地抬头,目光灼灼:“对!宁可丢官,不可误民!为官者,当有‘虽千万人吾往矣’之勇。律法是用来护民的,不是用来压民的。若律法成了暴政的帮凶,那第一个打破它的,必须是官员自己!”

掌声雷动。

数日后,乡试举行。

试题揭晓,震惊全国。

钱谷科考题为:“今岁江北蝗灾,国库空虚,边饷紧急,汝为巡抚,如何筹粮赈灾而不扰民?”

刑名科则设一案:“寡妇告族长强占其夫遗产,族谱记载不清,族人集体作伪证,汝为知县,如何断案?”

考生们抓耳挠腮,有人当场弃笔离场,也有人奋笔疾书,写出“借商贷粮、以工代赈”“召集外县公正士绅重审遗嘱”等切实对策。

放榜之日,传统八股高手多落榜,而一批精通算术、熟谙律法的寒门子弟脱颖而出。民间称之为“新科进士”。

朱元璋亲阅试卷,看到一份答卷写道:“官不爱民,不如无官;法不护弱,不如无法。”不禁拍案叫绝,当即召见此人。

那青年名叫周怀仁,出身佃农,父亲被地主逼死,自幼发誓要做个好官。

朱元璋问他:“你不怕得罪权贵?”

周怀仁昂首答:“若怕,就不来考试。”

朱元璋大笑:“好!这才是朕要的官员!”

与此同时,教育改革也在悄然推进。

公主府学堂扩招三百人,课程全面升级。除了算术、地理、律法、农事,还增设“公共事务模拟”课,让学生扮演县令、税吏、捕快,处理真实政务难题。

一次课堂演练中,学生扮演知县审理一起土地纠纷。原告是贫农,被告是当地豪强。豪强派人送来十两银子,请“高抬贵手”。

扮演知县的学生犹豫片刻,收下了银子,判豪强胜诉。

课后,李可点评道:“你收了银子,就不再是知县,而是帮凶。”

那学生低头不语。

李可又问:“如果你不收,会怎样?”

“会被排挤,升不了官,甚至遭报复……”

“那你还做不做清官?”

教室一片寂静。

许久,那学生抬起头,眼含热泪:“我想做……可我真的能做到吗?”

李可走到他面前,轻轻拍了拍肩:“十年前,我也问过自己同样的问题。答案只有一个??去做,才有希望。”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