毙命(第1页)
第四十五章
荀濯听完轻轻点头,依旧面带儒雅的微笑,“瑕不掩瑜,瑜不掩瑕。世间万事利弊相生,犹如昼夜交织。今日之顺并不能保证来日之景。推行选举制的初衷,是为破除权贵垄断官场的局面,是为能让更多士族寒门子弟得以为国尽忠,为民谋福,为国家选拔出真正有才干之人。”
“新政第一天试行,你们做到了以才德为主,做到了公平公正。可国家这么大,十三州,一百零六郡,其他州郡的执行官能否保证公允,是个需要深思的问题。今日是你们给了寒门子弟希望,盼日后,也切莫让他们寒心。”
萧桓神色动容,双眸真诚认真道:“老师说得是,学生受教。新政确实还有很多地方待完善,我等一定尽全力做到最好。”
宁予安则颔首道:“丞相谆谆教诲,予安定当铭记于心。”
“予安…”荀濯看着她的目色亲切,忽然轻声念出这两个字,不是叫唤人名的语气,而是一种略带琢磨的回忆。
宁予安应道:“丞相。”
荀濯垂眸一笑,眼神远远地投向外边苍茫夜色,缓缓地说:“其实第一次听到予安的名字时,就让我想起建武帝曾说过的一句话。”
闻言,宁予安眸光颤了颤,眼中似有些缕惊喜,又似有隐忍纠结,默然半晌,还是看向荀濯缓声念了出来,“吾为君所愿,乃予世长安。”
此话音落。
荀濯瞳孔倏尔紧缩,一贯沉静如水的面容露出难以置信,平稳的话语微顿,“你,是从何处听来的?”
荀陌同样微愕于世父这突如其来的反应,与萧桓对视一眼,对方亦是摇头不解。
压下眸中不易察觉的痛色,宁予笑了笑,“回丞相,这个问题的答案,予安现在一时想不起来,若日后能有幸想起,再来告知丞相,可以么?”
听到这个回答,荀濯神色微滞,在久远的记忆中搜查着那夜在场的所有人。恍然间,有个稚嫩的身影在脑海中隐隐浮现。纵然思绪万千,他也很快恢复常态,和蔼笑道:“好,先用晚膳,忙了一日,想必你们也是饿坏了。”
萧桓和荀陌则听得一头雾水。从丞相的疑惑话语中,可以推测出建武帝说那句话的时候应该没几个人在场,所以丞相会为宁予安知晓而惊讶。
用过晚膳又闲聊一会,宁予安与萧桓便告辞离去,来应选的士子众多,未来几日都还需继续忙碌。
荀陌见世父起身行至门扉处目视他们离去的背影,也跟了过去。只是,心中的疑惑愈发放大。
思虑间,他听见世父问自己,“文聿,你觉得宁予安如何?”
嗓音低沉飘渺,又带着浓重感伤。从荀陌有记忆起,除了建武帝驾崩离世和十年前轩王叛乱江山易主两件事外,他从未见过世父流露出如此凄哀神态。
喜怒哀乐,人皆有之。他自认为自己的性情与世父相似,也许世父也曾如他一般在无人处潸然失态,但是绝不会在人前如此。
宁予安。
荀陌在心中重复默念着这个名字,想不出个所以然,最后没什么表情答道:“文聿与御史中丞并不熟,不敢妄加置评。但御史中丞屡建奇功,声名在外,是朝廷与百姓之福。”
荀濯又问:“宁予安今年多大?”
荀陌道:“先前他被陛下征入督吏府时,我曾看过他的档案,上边记载,他今年正好二十岁。”
晚间冷风从林间穿过,进入长廊卷起二人衣摆。缄默许久,荀濯负手转过身,双眸中透着的,是荀陌看不懂的情绪,话语颇为郑重,“相差个一两岁,从外表也看不出来,你再好好想想,宁予安,像不像你的某位故人?”
这般复杂的眼神让荀陌心头一颤,像是有意想告知他某件事似的,但他认真回想过后仍然不得其解,只摇头并笃定道:“文聿从前并未见过他。”
荀濯眸色沉了沉,凝视着他这侄儿许久不说话,最终,轻声说了句,“也罢。”
-
一直到十二月十五日,才总算忙完首轮初选,培陵郡入选人员名单在二十日前快马加鞭送回了朝翎城。
尚书台内,宁予安与萧桓一起核阅首批进入复选的名单,将复选考试拟订在明年二月二日。
说起这培陵郡,萧桓忽地十分感慨道:“唉,其实常州与北境各国开通互市原本是件好事,能互通有无,增进与各国的文化交流。只可惜被范鉴那群人拿来利用,搞得乌烟瘴气……经过上次常州之乱,互市之事恐怕一时间难以重新开始了。”
宁予安本在伏案书写,听罢抬首笑言:“互市往来,是建立在国家之间愿意和平相处互惠互利的基础之上。若他国本就对我朝怀有异心,还只想从互市中攫取好处而不愿付出。用商人的话来说,这种只赔不赚的买卖,还是不要的好。”
萧桓再次一叹,“予安说得有理,如今也只是表面停战而已,羧羌的狼子野心,实则从未消停过。”
“羧羌蛮夷体格健壮,勇猛擅战。幸而他们地处荒芜,资源稀缺,锻造兵械所需铁矿尤为不足,这是他们的一大弱点,也是阻碍他们穷兵黩武之处。我虽知商人重利,却也不曾想那林氏一族竟会做出勾结外敌之举,暗自为羧羌运去我朝的兵械……就算服毒自尽也不能赎其罪行之万一!”
说到最后一句,满是义愤填膺之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