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第6页)
连华道:“如此严重么。”
薛纪道:“我看官家还挪了一下你的砚,你,你都不怕么。”
连华笑道:“怕,怕他看到我写的内容,阅卷认出我来。”
“你……不过也是,你是奇才,你曾为官家出谋划策功不可没。”薛纪道,“我今年是不行了,都说第一次十有八九会被刷下来,三年之后我再考吧。”
连华安慰道:“别想那么多,坚持下来再说。”
薛纪点了点头,回去休息。
中午,侧殿不断传出动静,拨人心弦。
连华没想到,许多佼佼者最后不是败在学业不精而是败在心态上。
相比于省试的筛选,殿试更像是一场复试,是确认考生的综合素质堪当重任。
省试时他与第二名第三名的卷面成绩其实差别不大,但一到殿试,截然不同的环境直接拉开了人与人的差距,有的人会名落孙山,更有一部分人会后来居上。
*
下晌,考试正常进行。
考场的人数由于各种原因减少了将近一成。
别的贡士越考越艰难,连华却是越考越轻松。
连华没耽误时间,写完就搁笔交卷,然后趴在书案上补觉。
李契让监察吏取几件薄绒给在场所有睡着的考生披上。
——“时尽,收卷。”
铃声敲响,殿试结束。
考官收卷封弥,卷头打号。
如此庄重的场合没有喧哗哭闹,只是有的双腿发软被架出去,也有的辨不清东南西北走错门,能得体地交卷离开已是凤毛麟角。
连华醒来,揉了揉眼睛,起身往大殿外面走。
走时,他又摸了一下集英殿西侧被夕阳烤得发烫的莲花琉璃彩釉窗柩。
淳平二年的春闱至此接近尾声。
*
集英殿连夜阅卷,要赶在第三日定出前十名顺序及录取进士名单。
有一份答卷,帖书全部填中,墨义一字不差,策论更是不蔓不枝波澜老成,经初审与两遍复审的严格把关,被誉为一枝独秀。
这份答卷刚被看到,立即就被评卷考官挑出来加录十份作为标准答案,一直到阅卷结束都无人能超越,于是毫无争议地被放到第一的位置送至御前。
李契拿起卷面,反复看了几遍,心中有些忐忑。
这不像是他所认识的连华的风格。
“臣也觉得不像是连公子擅攘众家之长的文风。”潘旭表达自己的意见,“但这五道策论全面提到兴学、治海、水工、商税,涵盖未来三年朝廷要做的事,臣与诸位副考官一致认为定这位考生为状元更合适。”
李契心中固然难舍,终于还是定该考生为淳平二年科举状元。
是夜,拆封。
灯烤之下的桃胶如美人落泪从封弥处化开。
李契伏在案前等候结局,突然听到考官们爆发出一阵惊呼。
原卷拆开,赫然是一个正楷的名字——连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