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第2页)
石观澜道:“石某人心中的大义,是有其能者居其位,自古以来商人受士大夫轻贱,可当今之世,商人不仅精通律法也熟读文书,如何入不得流当不得官?朝廷不让商人科举入仕,那么,石某人自当闯出一条路来,也不甘居人之下。”
玄关之后的暗门打开。
暗室内摆放着一方石台,台上篆刻名录。
连华走过去,一路能清晰地听到自己的脚步声。
石观澜道:“怜玉公子号称东京第一才子,应当对这样的名录似曾相识。”
连华道:“这些都是经你捐学入流的人。”
石观澜道:“不错,截止去年,临安府织造局、盐铁局、驻泊司上缴的税金达到两浙路收入之五成,这些钱可不是偷来的抢来的,说官商勾结也好,狼狈为奸也罢,若换成范晏之辈来做这些事,铁定就不如他们。他们虽没有考过功名,但都深谙经济运行之道,我窃认为,他们反而更有资格担任相关官职。”
连华听完,心中有一种震撼之感。
他终于知道石观澜为什么有自信往菡苑送去那一棵纯金打造的柿子树,又为什么要留下那一封盼与自己相会的信纸。
“你不是挑衅,而是想通过说服我,进一步说服太子。”连华道,“江南捐学入流之事,事出有因,事后有果,你希望文兴阁的改革不要侵犯你的领地。”
石观澜道:“公子是聪明人,这样对太子也好,不至于树敌过多。”
“说得好。”连华敲了敲石台,一个转身,笑对石观澜道,“但你可想过,太子殿下到临安本就不想做各位的敌人,而是和各位交朋友?”
一句话,风云变化。
*
余县县衙门前,马蹄带风掀起尘土。
李契的突然出现让余县县官猝不及防。
知县带领一众文吏走出衙门,扶着幞头,跪地行礼。
李契观望县衙,除了文吏,里里外外还站着五百余名戴轻甲的士兵。
“这是宁海节度的兵,从钱塘调过来的。”李契拉过缰绳,“知县,为什么他们会出现在这里?”
知县抹了抹汗:“回殿下,据说宁海军换防之后改在此地操练,别的臣不知。”
李契道:“好,孤不问了,孤要见范晏与他们无关。”
知县道:“是。”
李契下马,直接往监狱走去。
披风飞过枪林,五百名佩剑士兵无人敢动。
监狱大门打开。
一个男子手戴镣铐坐在草堆中读书。
知县连忙解释说,这正是月前因为私自到临安府告状而被关回此处的范晏。
李契隔着栅栏唤道:“范晏。”
“你是……”范晏放下书卷,眼神从茫然渐渐变得清澈,一股脑儿爬起来,跪地叩拜,“臣范晏!拜见太子殿下!”
李契身穿朱明服头戴进贤冠,对范晏认出自己没有太大的意外,只是他没想到,这人明明是中年,须发却已经花白。
知县道:“殿下,他本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