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第3页)
连华深吸一口气,果断回答:“臣喜欢梅花鹿角胜过金柿子树,千倍百倍。”
李契淡淡地嗯了一声,神色和缓许多,走到案前坐下。
砚台下压着一张丝绸地图。
地图涵盖东京以南的江南地区。
连华定了定神,拿出折扇抵在临安府,解释道:“要从地方学府选拔成绩优等的考官调入国子监,关键在于如何评判优等,南方虽富裕,然而与其它地区相比官商勾连互相输送利益的现象要更突显,许多书院、私塾乃至州学馆舍都是由富商巨贾捐赠,而在那些没有经费支持的地方则连教学的书本都难以凑齐。”
李契道:“这是何意,请先生说得详细些。”
连华转动手腕,扇锋在邻近的州县之间游走:“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优质生源必然流向教育资源丰厚的地方,这些地方的学官的口碑和政绩自然而然更胜一等,可我们如果只选这部分受地方财阀与官员推崇的学官入国子监,表面来看是落实了轮巡政策,但长久下去势必使地方教育发展失去平衡。”
李契看着地图陷入深思。
在两浙路与开封府之间,织造局、运舶司等等涉及商业贸易的关系如同一张蜘蛛网蒙住了各地的学府书院。
连华道:“原本臣没有考虑到这一层,现在看来因地制宜还是必要的,从地方选调到国子监轮巡人员,不仅要衡量自身才德和教学成绩,还应考量其履历,如果曾对偏远生源地的学业做出过贡献,可酌情记功。”
李契道:“这样做会有什么阻力?”
连华道:“殿下问得好,江南烟雨人之所以匿名送来这些只有宫廷中能使用的东西,正是因为从蒋泰调临安府讲学之事中嗅到了气味,所以专门来提醒臣——他们虽是商人但也为朝廷纳税,与京中高官乃至皇城大内都有交情,臣辅佐殿下到地方考察应当注意尺度,不要断绝他们捐学入流的路子。”
李契道:“可见先生心中已有这把尺。”
连华道:“殿下,臣能做到什么程度,全看你想走到哪一步。”
李契伸手抬起那方砚,目光如炬:“既如此说,预先知道此事牵涉三司财政还算是一件好事,请先生放手去做,孤会想办法踏平风浪。”
啪,砚台拍在临安府之上。
“殿下英明。”连华定然道,“臣这就去安排此事。”
*
冬月的清晨,黄叶遍秋霜,初雪落。
几位官员来到广济河畔的安宅,在廊下听金铃响动之后,脱去鞋履走进木屋。
案头摆有青瓷茶具。
茶杯茶托带有荷叶卷边,是两浙龙泉窑烧制的一等品。
连华坐在软榻上,提壶点茶:“孙大人,钱大人,胡大人,怜玉打搅清闲了。”
孙氏道:“公子哪里话,下官正愁无处效力。”
孙氏、钱氏和胡氏是景元二十四年、景元二十七年经连华之手考中进士功名在朝为官的人,其亲族在两浙路或参与地方度支或管理商贸市税,势力不薄。
孙氏说完,痛快地饮下面前的茶水。
连华道:“过去的事不追究,正如你们听说的那样,明春我就要随太子殿下去两浙路临安府考察地方学府,需要你们在临安府的亲族提供一些方便。”@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孙氏道:“下官家在临安,执掌篆工之事,凡雕版、碑文、印章、铸造皆有交集,愿意协助太子殿下捋清当地文脉。”
连华道:“孙大人,这事是咱们的事,办好了那才是太子的事。”
孙氏连连点头,笑着应是。
开水浇到另一处,瓷杯却忽然裂开。
胡氏闻声低头。
连华笑了笑,让婉容清走,换上新的白瓷:“看来即便是龙泉窑的一等品也可能有瑕疵,还好先试出来,不至于让人误饮,胡大人你说呢?”
胡氏道:“公子,除了买香代考,下官这些年自问再没有犯过错,下官也很后悔,不想再做投机取巧之事。”
连华挥袖请茶:“好,如果你愿意帮忙,我保你前程似锦,如果你不愿意,我也不强求,毕竟各为其主,日后泾渭分明便是,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