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第1页)
文兴阁的选址在两府之内礼部贡院的北侧不到百丈的一座闲置阁楼。
几番修葺之后,楼阁焕然一新,双层歇山顶如海棠绽开初具气象。
对于新的科举之制,萧岑提出了两条开创先河的政令——其一,对进士进行分科录取,分为经义进士、诗赋进士并加以策论;其二,拓宽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范畴,让商户也可以通过参加科举取得功名入仕为官。
天气变热,花谢之后树木生出茂密的绿叶。
连华每每散步到文兴阁前,隔着一条河远看里面誊录书籍的忙碌身影,不说什么,依能感受到文人身上未凉的热血。
无论是潘旭、韩双宏、黄启鹤还是萧岑,出身显贵但克己勤勉,都是靠自己的努力考中功名,也是当今朝堂中极少数不结党营私的人。
他对李契的印象倒是因为这些人而有所不同。
如果不是花自清芬,何来蜂围蝶绕?
“公子,天气晴朗。”南游道,“有雅兴写两句吗?”
“你倒是娴熟。”连华扶着河边的护栏,笑了笑道,“好,那我说两句。”
——十载春秋多旧状,浮波浅漾,到而今,新阁绿翠多枝蔓,意难忘。
连华让南游传出去的每句话都会经由文山院盖印,只不过,萧岑全心全力投入于组建文兴阁,对于连华的几句酸话并没有仔细解读。
事情就出在文兴阁到中书凤阁的那段枝蔓繁生的小道上。
关于科举的流程礼部收录有很多典籍,为方便以后查阅,文兴阁调集了大批的誉录吏对其进行摘抄复制,过程中出现了几起盗窃事件。
萧岑调查发现一些人总是通过小道把公文送出阁外,为保密起见,暂时砌起石墙封住了这条小道。
事情平息之后,国子监各司依据新政令很快选出第一批考官名录,名录经过几位主官审查,认为公平无差错,于是进行下一道公示环节。
朝中呼声甚高。
圣人听闻,专程视察,面露欣然之色。
但就在这日夕阳西下之后,礼部尚书祝远递交了一封辞呈。
圣人打开辞呈,不见乞骸骨归田几个常见的字,倒见正是刚刚褒奖过的那份文兴阁公示名录,不同之处在于每个名字的后面都细细地写了一行标注。
一一此人,亲族有什么人,平时交好什么人,履历如何,地缘关系如何。
从这个角度再看这份名录,赫然全是东宫的党羽。
圣人放下奏折,召礼部尚书祝远入宫问话。
祝远泪如雨下,哭着说道:“臣原本也怕被说是不教而诛,哪知刚与萧侍郎提此事,他马上就在中书省和文兴阁之间砌了一道墙。”
圣人问左右,那地方竟还真有一道新砌的墙。
——“萧岑,欺君!”
祝远吓得抖了一下,玉笏落地。
圣人想了想,缓和语气道:“传太子,先把那道墙拆了,把那条路上的枝蔓剪了,再进宫见朕。”
*
是夜,暴雨倾盆。
金吾卫布满朱雀街。
太子车架经宣德门进入大内。
三千骁龙卫增防景灵东宫。
连华在长衫外披了隔雨的薄纱,让仆从在前打灯笼,缓步走过外廊。
文山殿隐在夜色中,如卧虎般窥伺皇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