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834章 会试制度改革(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虽然以前也是注重经义,但是三场并重的说法,却时有人提起。

王永光作为刑部尚书,自然希望录取的贡士更擅长判语。

其他官员则不以为然,还有人认为既然已经有明法科、明算科,第二场、第三场考试,完全可以取消。

朱由检听着他们的议论,考虑之后说道:

“第二场、第三场的考试,改为百分制评卷。”

“什么论、判、诏、诰、表,每道题都定下分值,只要达到六十分,就判为合格,有资格成为贡士。”

“经史时务策也是如此,只要求六十分的及格分。”

“这两场及格的人,才能成为贡士。”

“会试的名次和会魁,则按经义确定。”

肯定了经义的重要,对考生的基本能力也有要求。

群臣对这个办法,大多表示认可。

因为三场并重是很多人的呼声,但是如果皇帝真这样做的话,那些只重经义、不重其他的学子,估计会闹起来。

保守的官员也会不满,不认为策论和经义一样重要。

现在这种对经义之外的考试只要求及格分,就符合很多人的期待。他们觉得这样既响应了三场并重,又没有弱化经义的地位。

唯有一些非常顽固、或者自家子弟只重经义的官员,质疑道:

“三场并重固然是好,但是及格的举子若不够,那该如何是好?”

“还有人擅长经义却不通策论,难道就不录取?”

朱由检对此笑道:

“二三场不及格的人,可以列入副榜嘛!”

“如果他们的经义确实好,可以用副榜贡士的身份去考明经。”

“明经科只重经义,正是为这样偏科的举人所设。”

“大明不会放弃任何一种人才,都给他们机会。”

这些官员还不满意,继续问二三场都及格的人达不到录取名额怎么办。朱由检还没考虑过这种事情,闻言问群臣道:

“大明的举人,这么不通策论吗?”

“连二三场都及格的人,都可能不足四百?”

群臣闻言哑然,却没有谁敢打包票。

因为大明的科举只重经义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是积重难返。

也就当今皇帝设立明法科后,很多有志考取的举子对判语有了些重视,但是更多的人,仍旧只重经义。

是否有四百人在二三场都及格,群臣真无法猜出来。

朱由检看他们的神色,感觉大明进士的能力,比想象中还要差。

他虽然对这种状况不满,却知道改善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为了保障这次科举的顺利,他示意道:

“这次会试的二三场,难度仿照乡试来。”

“若是及格的人还不够,那就暂时空缺,把名额补给明经科。”

“朕就不相信了,大明的举子都只会经义。”

颇有些生气的样子,对大明学子的现状、还有执行的科举办法,都感觉到不满。

群臣颇有些噤若寒蝉,没有敢再劝谏——

皇帝已经把会试的二三场难度降为乡试难度了,他们还有什么话可说?

唯有刘宗周出言道: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