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陈粥粥(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陈念抱着刚洗好的水果走进来,脚步比之前轻快了许多。经过这段时间的相处,她在三人面前已经放松了不少,虽然偶尔还是会有回避的小动作,但眼里的恐惧渐渐被温暖取代。

“水果洗好啦。”她把果盘放在桌上,指尖还沾着水珠,像带着清晨的潮气。

钟思琪举着马克笔转过身,笑着朝她招手:“粥粥快来!帮我看看这个光谱颜色对不对?”

“粥粥”两个字轻飘飘地落在空气里,带着熟悉的尾音,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在陈念心里激起层层涟漪。

她的脚步猛地顿住,手里的苹果“咚”地掉在果盘里,发出清脆的声响。

这个昵称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尘封七年的记忆闸门——高中实验室里,钟思琪抢过她的摄像机,笑着喊她“粥粥摄影师”;篮球场边,方奕把拧开瓶盖的水递给她,喊她“粥粥裁判”;星空下,周舒怀教她调相机参数,低声叫她“粥粥”,声音温柔得能滴出水来。

那是独属于他们的秘密昵称,是刻在青春里的专属印记。

摄影棚里的喧闹瞬间安静下来,三人都注意到了陈念的异常。

她站在原地,眼眶迅速泛红,手指紧紧攥着衣角,身体微微颤抖,像是被这个突如其来的昵称击中了柔软的回忆。

“怎么了?”周舒怀放下设备,快步走到她身边,声音里带着担忧,“是不是……吓到你了?”他以为这个昵称勾起了她不好的回忆,心里顿时有些懊悔。

陈念却缓缓地摇了摇头,眼泪像断了线的珍珠,顺着脸颊滚落,嘴角却扬起了一个带着泪光的微笑。

“没……没有吓到我,”她的声音哽咽着,带着浓浓的鼻音,“只是……好久没人这么叫我了。”

七年了,自从被迫转学后,再也没有人叫过她“粥粥”。在陌生的城市,面对冰冷的心理治疗,她早已习惯了别人叫她“陈念”,那个带着距离感的名字,差点让她忘了自己也曾有过这样温暖的昵称,有过这样一群把她宠成“粥粥”的朋友。

“我们一直都这么叫你啊,在心里。”钟思琪走过来,轻轻抱住她的肩膀,速写本上还画着一个扎马尾的小人,旁边写着“粥粥”,“你看,我的速写本里,你的名字一直是这个。”

方奕挠了挠头,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其实……我们仨私下里一直叫你粥粥,都习惯了。刚才没注意就喊出来了,你要是不喜欢……”

“喜欢。”陈念打断他,声音带着哭腔却无比坚定,“我喜欢这个名字,很喜欢。”她看着眼前的三人,看着他们眼里的关切和熟悉的笑意,突然觉得心里某个冰封的角落正在融化,暖流汩汩涌出。

周舒怀看着她泛红的眼眶和含泪的微笑,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填满了,暖暖的,酸酸的。

他想起高中时第一次叫她“粥粥”的场景——她在实验室里打翻了荔枝粥,慌得手足无措,他递过纸巾,笑着说“没关系,粥粥下次小心点”,从此这个昵称就成了他们之间的秘密。

“那以后就一直这么叫你了。”周舒怀的声音温柔得像春风,“粥粥,帮我递一下那个镜头盖,就是……荔枝糖形状的那个。”

陈念转身去拿镜头盖时,脚步轻快了许多,背影不再像之前那样紧绷。

她把镜头盖递给周舒怀,指尖不小心碰到他的手,这次没有躲闪,只是像触电般轻轻缩回,耳根却泛起了红晕。

徐瑾来送康复报告时,正好看到这一幕,欣慰地笑了。他把报告递给周舒怀:“情绪评估结果很好,‘回忆触发’测试显示积极情绪占比显著提升,这个昵称是重要的积极锚点。”

钟思琪把“粥粥”两个字写在了光谱回忆墙的最顶端,用彩色马克笔描了边,像一颗明亮的星星。

方奕把荔枝糖放进一个透明的罐子,贴上标签:“粥粥的专属糖罐”。

周舒怀调试好设备,对陈念说:“粥粥,来拍张‘回忆光谱’吧,用这个昵称当锚点。”

陈念举起相机,镜头对准周舒怀,也对准了镜头外的钟思琪和方奕。

取景器里的画面温暖而清晰,他们的笑脸在柔光下闪闪发光,像极了高中时的模样。

她按下快门,屏幕上的光谱图呈现出完美的波形,所有颜色的峰值都明亮而稳定,像在为这场记忆的回归欢呼。

属于他们的故事,在这个被昵称唤醒的午后,变得更加温暖。“粥粥”两个字像一道跨越七年的光,照亮了尘封的记忆,也温暖了康复的路途。

陈念在熟悉的昵称里找回了丢失的自己,周舒怀、钟思琪和方奕也在这个称呼里,确认了彼此从未改变的情谊。

未来的路还很长,但只要这个昵称还在,只要这份牵挂还在,他们的光谱就会永远共振,温暖前行。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