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0章 草莓(第2页)
【“回声”变种升级。最新样本开始模仿“验真官”身份,伪造培训证书+虚假核查记录,反向渗透社区群组。已在甘肃拦截一起,冒充者以“官方认证人员”名义建议村民拒收新冠加强针。】
她盯着屏幕良久,起身推开窗户。夜风裹挟着雪山气息扑面而来,远处基站的绿光如心跳般规律闪烁。
第二天清晨,她召集全体讲师紧急会议。
“我们必须改规则。”她说,“不能再假设用户只是被动接收者。现在,每一个使用‘清源’的人,都可能是战场的一部分。”
于是,“火种协议”迎来2。1版本更新:所有“验真官”发布核查结论前,必须通过动态生物识别验证,并附加一段随机生成的语音挑战句(如“请说出你当前位置的海拔”),防止账号被盗用。同时上线“信任指数”系统,依据历史准确性、响应速度、同行评议等维度对每位验真官评分,低分者自动降权。
更重要的是,他们推出“反向预警机制”??当某个账号的行为模式接近已知伪造特征时,系统将主动提醒其本人及辖区管理员,而非等到造成后果才追责。
“我们要做的,不是打造铜墙铁壁。”她在内部邮件中写道,“而是让整个网络具备免疫细胞般的识别与记忆能力。”
一周后,这套新机制首次实战奏效。四川甘孜一位乡村医生收到“上级卫健委通知”,要求暂停使用某款藏药制剂,文件盖有红章,附带“清源认证”截图。他本能地警觉,立即上传至平台核查。
系统瞬间报警:该截图缺少声纹水印,且“认证时间”位于服务器维护窗口期,不可能产生有效验证。更关键的是,发起查询的IP地址与该医生常用位置偏差超过八百公里。
当地警方顺线追踪,破获一个专门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医疗机构的诈骗团伙。他们在成都租用写字楼,雇人批量制作伪公文,利用AI模拟民族语言播音员声音,专挑偏远乡镇卫生院下手。
消息传出,藏区多家寺院主动联系“清源”,希望将重要法会安排、活佛行程等纳入“圣语守护计划”保护范围。
与此同时,“时间胶囊”的使用场景也在悄然扩展。除了遗言存证,越来越多家庭开始录制“成长见证”:孩子第一次走路、老人讲述家族迁徙史、夫妻结婚周年告白……这些数据经加密存储于分布式节点,设定十年、二十年甚至五十年后自动解封。
一位新疆的父亲上传了一段维吾尔语录音:“亲爱的女儿,如果你听到这段话,说明我已经不在你身边了。但请记住,你说的每一句话,写的每一个字,走的每一步路,都不是孤立的。它们连接着我们的过去,也通向你的未来。不要害怕提问,哪怕问题是关于我为什么离开。”
这段录音后来被选入“全球数字遗产精选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其为“私人情感与公共价值交织的典范”。
然而,技术的进步始终跑不过人性的复杂。
七月下旬,一则惊人消息震惊团队:一名“验真官”自首,承认自己受境外势力雇佣,长期故意发布错误核查结果,误导公众对公共卫生政策的认知。此人曾被评为“年度优秀志愿者”,还受邀参加过总部年会。
张昊连夜召开危机应对会议,声音冰冷:“这不是漏洞,是背叛。我们必须公开处理。”
争议随之而来。有人主张低调内部处分,怕影响公众信心;也有人坚持透明到底,认为唯有直面黑暗才能重建光明。
周望最终拍板:“公布全部调查过程,包括我们是如何漏掉他的心理评估的。然后,请他录一段忏悔视频,经‘清源’验证真实性后全网推送。”
“你要给他镜头?”赵晓禾吃惊。
“因为他曾经是真的。”周望说,“他的错误不能抹杀他之前帮助过的一百二十七个受害者。我们要让人看到:一个人可以犯错,也可以回头;系统可以被破坏,也能自我修复。”
视频发布当天,播放量破亿。评论区没有谩骂,反而涌现大量类似经历分享:“我也曾轻信谣言,直到学会查证”“我爸转发过一条说汉族要迁走我们的帖子,是我用清源让他看清了真相”。
一场危机,竟成了最深刻的一课。
秋天来临之际,“清源”正式接入国家应急广播体系。每逢重大自然灾害或公共事件,系统将自动生成多语种辟谣包,通过电视、广播、短信、社交平台全渠道推送。西藏那曲地震期间,一条声称“救援物资被截留”的谣言刚出现两小时,就被覆盖式澄清信息压制,传播曲线迅速归零。
教育部也传来好消息:首批一万所乡村学校完成“信息素养实训室”建设,配备触摸屏终端、简易摄像设备和离线版“清源”数据库,确保在网络中断情况下仍能开展基础查证教学。
周望带着团队巡访试点学校时,走进一间教室。黑板上写着孩子们刚学的新口诀:
“三不原则记心间:
不信没来源,
不传未核实,
不说伤人话。
三要本领勤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