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0(第32页)
新所那儿如今也有千头万绪需要处理,赵芳藏拖着她和方觉夏面了两轮新人,听了两堂庭审。
步蘅自己也有不少从前的客户资源需要维系,挪了窝、开了新,该招呼的得招呼,尤其那些愿意跟她走的客户,除了一如既往保障服务水平,彼此间的情分也需要在一次次往来间进一步加深。
还有自立门户后新开的大单,是HLS读JD期间的师姐介绍过来的。因为在所儿内存在利益冲突,师姐接不了,就转手引荐给了步蘅。
等一串杂七杂八的密集应酬过去,离开Douglas的消息也已不再是秘密。
乍停下来,先是记起祝青飞横店的日子要到了。
祝青这一去得将近三个月,总得再碰个头。
*
傍晚时分,步蘅迈进祝青工作室大门的时候,祝青的助理徐小鸽费了半天劲儿,刚把同城跑腿送来的巨型花束搬进门内。
步蘅给她搭了把手,掌住一扇门。
是春日感浓,但也一样适合夏日的,清爽感十足的薄荷曼波色系花组。
有绿掌、莲蓬,以及喷了苏格兰绿的白康、雪柳、惠兰、郁金香等花材,交错搭配起来,视觉上是一派绿意盎然,呈现出的是既有生命力又不失浪漫的一种效果。
“每半个月送一束”,阖上门,徐小鸽冲步蘅八卦道,“卡初一和十五,特别准点儿。也没人认领,每次就一张机打的卡片,没号码、没落款,写的永远都是四个机械的大字:自由常青。从青姐发了那篇暂退圈的小作文宣布账号长期停更开始,这花儿就没断过。连她人在美国的时候也按时送来”。
步蘅倒没听祝青提起过这茬儿,想必是祝青不在意。久居海外,她也一直没机会撞见这场景,此刻顺口问了句:“花店也没有顾客的信息?”
徐小鸽压低声音,悄声向她透露:“你还别说,我还真背着青姐去打听过。但人家严防死守,给钱的才是大爷,店员拒不透露客户信息。可惜我谁都不暗恋,也没那个高风亮节,不然我也搁那儿订了来送人,嘴是真的严。”
依从前学生时代祝青对待送花人及花的态度,这花束能进门,能得以被徐小鸽打理好插进花瓶而不是垃圾桶见,已经是贵客待遇。
恐怕是“自由常青”那四个字儿,送到了祝青心坎儿上。
至少代表祝青见了那几个字不算反感。
且对方也是用了心。
这四个字儿,语义和祝青的人生态度契合,“青”也叠了祝青的名字。
楼下不见祝青的人影儿,徐小鸽挑了下下颌,示意步蘅人在楼上。
步蘅拾阶而上。
但刚往上迈步走到半路,就被从楼梯上方火速冲下来的祝青拽紧胳膊,边走边往下拖她。
祝青紧锁眉,一副着急带她走的模样:“倒回去,抓紧。”
步蘅很久没见她这样急忙慌促的模样:“这是有惊喜,还是有惊吓?”
没那工夫停下来解释,祝青只扔了几个字儿:“别废话,先把雷避了。出去再说。”
可已经来不及。
正当步蘅琢磨能被祝青称为“雷”的人有谁的时候,有珠玉落盘似的清脆女童声从楼梯上方落下来,脆生生地回荡在楼上楼下整个叠拼空间内。
“小蘅姐姐。”是在唤她。
见步蘅和祝青都没有回应,对方又喊了一遍,声音染上了些许迟疑与不确定:“小蘅姐姐?”
步蘅面对祝青时眼含的清淡笑意,在捕捉到这两嗓子的霎时,顷刻褪了个干干净净。
替代而来的是如暗夜海潮般的晦暗不明。
自不再常驻纽约,转往香港,步蘅再未见过林声闻这个孩子。
如今她已时年十一岁,但站在楼梯上方,仍只是身量娇小,不起眼的单薄的一小截儿影子。
祝青提醒步蘅:“人是突然进来的,徐小鸽那个废物见到孩子就不好意思赶,我特么也来不及把人拒之门外。你来得也是忒巧了。”
才会就这么撞上了。
当初在纽约,她们起初认识的其实并不是林声闻,而是她的父亲林胤礼。
而林胤礼给不少人的初印象是一个极为出色的演讲人。
在HLS也好,NYU也好,林胤礼带领他的团队,在许多公开场合为他的西部助学项目拉取赞助。
路演现场极具感染力,从创设情景导入话题,到进行项目历程展示,再到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人物故事递进煽情,节奏感和逻辑性俱强。
搭配彼时他被高原和烈日自然拷打刻画出的质朴形象,显得一席话更为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