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第1页)
边关的雁城门外。
燕国的军队正在离城十里的地方扎营。
严寒冬日,呵气成冰,主将大帐里燃着好几个炭盆,把帐内烘得暖了许多。
一名高大的中年男子掀开帐帘,步入进去,看见新帝正坐在案前,垂眸翻看手中的奏报。
听见动静,青年抬起眼,道:“丞相来了。”
刘丞相点点头,在段晏对面坐下,说:“信和礼品都送去了昭国京城,还未有回音。使臣被拦在边城内,无法入境。”
段晏神色不变,语气淡淡:“再等几日吧。”
刘丞相不解,谨慎地低声问:“陛下,大军既已在城外了,何不直接强攻?依昭国如今的强弩之末境况,自然阻拦不住我们。”
“不然在这冰天雪地里,多耗上一天,就多花费不少军备……”
段晏把手里的奏报合上,不置可否,而是道:“朕命人传了四十万大军的消息入昭国,但丞相您也清楚,燕国现下也最多不过能凑齐二十万兵力。”
“朕带来此地的,零零总总更不过十万人。”青年黑眸深深,平静道:“就算做了许多伪装,致使人数看上去比实际更多,但若是一旦开战,强攻之下,燕国自然能发现蹊跷。”
刘丞相:“发现又如何!燕国这边城内守关的,连五千兵力都没有,待我们破城而入,就算是反应过来,也无可奈何了。”
段晏摇摇头:“相国,这座雁城之所以只有五千兵力,是因消息滞后,还没将军队都调过来支援,否则起码也有六七万人。”
“再不济,昭国皇帝可颁下旨意,将二十岁以上的青壮年都纳入军队,拼死抵抗之下,吃亏恐怕是我们。”
青年又道:“这十万军跟随朕疾行数日赶到此地,必然劳累不堪,近日还是以休养为主,养精蓄锐才有力气打仗。”
刘丞相叹了口气,听段晏的话也有几分道理,但还是忍不住问:“陛下,臣不知,您为何对着昭国,竟显得有些……”
优柔寡断了?
明明自从回到燕国后,段晏的行事作风从不拖泥带水,雷厉风行地处理完先帝的后事,又杀了几个不安分的宗室,将两个试图夺权的皇兄抄家关进大狱里,不过短短一月有余的时间,就已经肃整朝廷,从上到下没人敢有半句不满。
接着就是集结兵力,准备与昭国开战。
虽说刘丞相觉得在严寒天气打仗有诸多麻烦,但比起常年适应严寒的燕国来,南方的昭国显然在冬日里更加吃亏,因此段晏的决定也没什么奇怪的。
毕竟逼迫燕国献上七皇子为质、肆意折辱的仇,早晚都是要报的,既如此,不若早些解决。
只是……不知道为什么,等到了昭国边城外,段晏却突然命大军停了下来?
陛下在顾虑什么?刘丞相心想。
先前虽说了那些原因,但刘丞相总觉得,段晏心中,似乎有更为重要的缘由。
“刘相国,”闻言,青年掀起眼睫,看向他,说:“自古以来,用武力解决问题,都已经是下下策。”
“燕国境内仅存的兵力珍贵,若能不折损太多人手,达成目的,才是朕想要的。”
“朕领军在边城外,并不真正想与昭国兵戎相见,而是想叫那昭国——”
“心甘情愿地,迎朕入城。”
*
“那就让他进来吧。”宁诩想了想,道:“不然能怎样呢?”
立即有几个大臣反对:“陛下,这是引狼入室,引狼入室啊!”
宁诩往后在御书房的圈椅上倚了倚,让自己的肚子不被压着,慢吞吞地说:“燕国还是递了拜帖过来的,我们若不让他进,岂不是落人面子,反而给了他们出兵的理由?”
兵部尚书擦汗:“是是是,要是真打起来,雁城只有五千兵,如何能敌过对面的四十万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