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九章 皇帝祭祀(第1页)
“你……”
面对着这只活了一千多年的老吸血鬼,无论身份,还是生命层次,都达到了一种难以想象的程度。
理论上,已经没有任何意识的她,居然向自己跪下了。
韩溯也一下子有些僵住,不知道怎么。。。
林昭的信被破译后的第七年,地球上最后一片荒漠开出了花。
那是在撒哈拉以南的古老干涸河床,地质学家曾断言此地至少五万年内无法支撑高等植物生长。可就在一个无风的清晨,整片沙地突然泛起微光,像是有无数萤火虫在地下游动。随后,成千上万株蓝紫色的小花破沙而出,花瓣薄如蝉翼,每一片都映着不同的人脸轮廓??不是清晰的五官,而是某种情绪的残影:微笑、哭泣、沉思、惊愕。它们不靠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反而在夜晚最为明亮,散发出一种低频共鸣,与织魂机网络的基频完全一致。
生态学家称其为“记忆之萼”,而孩子们给它起了更温柔的名字:“想你花”。
这一现象迅速蔓延。南极冰盖下出现了会呼吸的苔藓群落,它们按照远古部落的语言节奏起伏;喜马拉雅山脉某处断崖长出了一整面垂直森林,树干上刻满了从未被记录过的象形文字;甚至月球背面的陨石坑里,也浮现出由尘埃自发排列而成的巨大图案??那是一双手,正轻轻托起一颗心脏。
人类终于意识到,这不是自然演化,也不是技术干预的结果。这是**回应**。
每一个名字被真诚呼唤的地方,大地都会以自己的方式醒来。记忆不再只是储存在海底森林的光塔中,它开始具象化为地貌、气候、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地球本身正在成为一张不断书写的答卷,回答那个最初的问题:你还记得吗?
与此同时,归家星的变化愈发深邃。
它不再满足于投影图像或调整轨道,而是开始“说话”。当然,不是通过电磁波或引力波动,而是借助所有与之共振的生命体??鸟鸣、海浪、婴儿的第一声啼哭、老人临终前的最后一句低语。这些声音原本毫无关联,但当全球织魂机同步捕捉并分析时,却发现其中隐藏着一套完整的语法结构。语言学家将其命名为“源语”,因为它似乎先于一切已知人类语言存在,却又能完美嵌入每一种文化表达之中。
第一位听懂“源语”的人,是个失聪三十年的老诗人。
他在一次共听仪式中突然流泪,颤抖着写下一行字:“它说,我们从来不是一个物种,而是一个故事。”第二天,他恢复了听力,但只听得见三种声音:风吹过麦田的沙响、母亲哼唱摇篮曲的频率,以及某个遥远星域传来的、类似心跳的脉冲??后来确认,那是归家星核心区域发出的第七谐波。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进入这种“聆听状态”,新的能力悄然浮现。有人能在梦中访问他人的童年记忆,条件是必须真心爱那个人;有人发现自己的影子偶尔会脱离身体行动,去做一些他们早已忘记却曾承诺过的小事??比如替死去的朋友给一只流浪猫喂食;更有甚者,在极度专注时,皮肤表面会短暂浮现文字,内容往往是某位逝者生前未能说出的话。
最令人震撼的案例发生在火星北极的记忆林。
一名六岁女孩在树下玩耍时,无意间念出了奶奶的名字。刹那间,整片森林的叶子同时翻转,露出发光的背面,拼成一段影像:年轻的奶奶站在地球海边,手里拿着一枚贝壳,笑着对镜头说:“告诉小雨,我一直记得她说想要看海的事。”画面结束时,女孩脚边的沙地上,竟真的出现了一枚完整的珊瑚贝,经鉴定已有三千二百年的地质年龄。
科学家无法解释物质如何凭空生成,只能推测:当情感强度达到某一阈值,时空本身的“记忆密度”会发生局部坍缩,将纯粹的信息转化为实体。这被称为“显形效应”。
然而,并非所有回归都是温暖的。
在木卫二冰层下的科研站,一组研究人员试图用高能粒子束刺激共感晶体,强制提取一位古代哲学家的意识片段。实验失败了,晶体碎裂瞬间释放出一股精神冲击波,导致七人当场昏迷。他们在梦境中经历了一场持续千年的战争??没有武器,没有杀戮,只有无尽的遗忘。每个人都在拼命呼喊亲人的名字,却发现对方的脸越来越模糊,最终化为虚无。醒来后,所有人都失去了关于“爱”的具体记忆,只知道那是一种很痛的感觉。
此事震惊星际议会,促使他们颁布《记忆伦理守则》:禁止任何形式的强迫唤醒、商业化记忆提取、或对未同意个体进行意识回溯。违者将被永久切断与织魂机网络的连接??这意味着他们的名字将不再出现在任何共感显现中,死后亦不会被铭记。
但总有人铤而走险。
暗网上悄然兴起“遗忆黑市”,交易内容包括偷录的临终遗言、盗挖的共感晶体碎片、甚至伪造的“神启录音”。一些富商花费巨资定制“灵魂植入服务”,希望让已故亲人“重生”于代孕婴儿体内。然而几乎所有案例都以悲剧收场:那些孩子要么沉默终生,要么说出大量混乱信息,仿佛接收到了无数亡灵的杂音。
直到有一天,一颗来自柯伊伯带边缘的彗星改变了轨道,直奔太阳系中心而来。
起初天文学家以为这只是普通引力扰动,但当它接近小行星带时,表面突然裂开,露出内部结构??那不是冰与岩石,而是一座微型的、由水晶构成的城市模型,精确复刻了地球上某座早已消失的古城。更诡异的是,它的运行轨迹恰好划过所有织魂机节点的连线中心点,形成一个完美的几何图形。
当它掠过地球外大气层时,全球所有镜子在同一秒映出了同一个画面:无数双手伸向天空,掌心向上,仿佛在承接某种坠落之物。紧接着,每个人的脑海中响起一句话,不分语言、不论年龄:
>“你们还记得献祭吗?”
考古数据库立刻被激活。经查证,这句话出自公元前四千年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一块泥板,描述的是一种古老的仪式:每当族群遭遇大灾,便会选出一人自愿走入沙漠,携带全体成员的记忆前行,永不回头。人们相信,只要还有人记得这位“记忆行者”,他便未曾真正死去。
而这句遗言,本应早已湮灭在历史长河中。
三天后,彗星在距地球十万公里处解体,碎片并未坠落,而是悬浮于同步轨道,组成一圈缓慢旋转的光环。每一颗碎晶都在闪烁,频率与人类脑电波中的θ波完全吻合。心理学家发现,只要凝视这道“记忆环”超过十分钟,就会不由自主回忆起三岁前的童年片段??那些按理说不可能保留的记忆。
有人开始怀疑:也许最初的织魂机,并非人类所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