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第1页)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大家都知道杨贵妃爱吃荔枝。然而在交通并不发达的古代,杨贵妃的荔枝是怎么运输的呢?
首先我们得先了解荔枝的运输距离。杨贵妃吃的荔枝,可能有两个产地,一是巴蜀,二是岭南。巴蜀是今天的四川和重庆一带,唐朝时那里的气候比现在暖和,盛产荔枝,杨贵妃吃的荔枝可能产自合江或涪陵。岭南即两广和海南一带,至今依然是各种水果的重要产地。杨贵妃当时住在唐朝的都城长安,巴蜀到长安的距离相对还算比较近,有二千多里,北上越过秦岭就可到达。尽管如此,唐玄宗为了心爱的人能更快一点吃到荔枝,还动用国家力量,为运送荔枝修建了“高速公路”。早在秦朝时,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全国就已修建起四通八达的国家级道路。之后的历代王朝又沿用并扩建,组成了我国古代的全国道路交通网。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从长安南下子午谷,翻越秦岭,通往汉中、巴蜀的“子午道”。唐玄宗就是在子午道的基础上,修整开辟出一条更为便捷的路线,并沿途设立驿站,用来运输荔枝,所以历史上又称之为“荔枝道”。
“荔枝道”上的最快运输速度有多快呢?当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造反,范阳到长安郊外的华清宫相距一千五百公里,六天之后,唐玄宗就得知了这一消息,可见当时最高的行路速度可达每天二百五十公里。“荔枝道”运送荔枝的速度应该和这个差不了太多,一千多公里的路程,快马加鞭五天也就送到了,只怕会累死狂奔的“皇家快递小哥”。
快马运输,道路会很颠簸,荔枝很容易就会被挤压成“荔枝汁”。而且荔枝收获时节的天气很炎热,搞不好就会腐烂变质。但杨贵妃吃到的荔枝是新鲜完好的。《新唐书》记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驿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当时是怎么做到保鲜运输的呢?王老师看过两种说法。
第一种是“竹筒保鲜运输法”。采摘下的新鲜荔枝,连枝带叶放于竹筒中并用泥巴密封,这样运输既保鲜又防压。第二种运输法更为用心,可称“木箱低温运输法”。制作一个带夹层的木箱,在夹层里填充棉花和羊毛,将新鲜的荔枝和冰块一起放入木箱内部并密封,便可保证运输时箱内低温保鲜。此方法堪称世界上最早的冷链运输技术,通过这种方法运输到长安的荔枝,色香味俱全。
杨贵妃也吃岭南的荔枝。两广地区光照时间长,荔枝的味道更甘甜。《新唐书》中便有杨贵妃吃岭南荔枝的记载:“杨贵妃嗜鲜荔枝,岭南节度使张九章乃置骑传送,奔走数千里至京师。”多说一句,这个张九章,就是那个写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大诗人张九龄的弟弟。杨贵妃得宠时,各地官员争相进贡,张九章因进贡荔枝得到了皇帝的垂青,官至户部侍郎。可岭南到长安得有二千多公里的路程,前面说过,唐朝最快的运输速度是一天二百五十公里。二千多公里的路程,得要10天的时间,荔枝烂了怎么办呢?一种比较靠谱的推测是“荔枝树整棵运输法”:在荔枝将熟还未熟时,就连根带土地将整棵荔枝树移植到盆里,然后用船水运北上。快运到长安的时候,荔枝也快熟了,这时将荔枝摘下,再用驿站快马加鞭运到长安。
看来,古代皇帝撩妹子也是个技术活。但杨贵妃也因爱吃荔枝而背上了历史黑锅,包括杜牧在内的一大票人,恨不得将唐朝的衰败都归咎于杨贵妃。其实岭南进贡荔枝的历史在汉高祖时就开始了,那时的南越王就进贡过荔枝。到了汉武帝时,还曾将荔枝树移植到长安上林苑。但长安气候养不活荔枝,汉武帝因此还杀了看护荔枝树的人。一直到清朝乾隆时,还有福建进贡荔枝的记载。帝王们吃荔枝没事,杨贵妃吃荔枝就国将不存,这是什么道理?红颜祸水的根源还是在于她们背后的男人,女人只是背黑锅的而已。
60古人出行如何认路
今天我们去陌生的地方旅行,无论是开车自驾,还是背包步行,都不用担心迷路,因为现在的导航设备太发达了。就在十几年前,还没有这样发达的导航设备,司机开车远行,只能靠随身携带的道路交通图。到了陌生的城市里,如果想找一个具体的地方,地图又没有详细标注,那你就得找向导了。那时候,每个城市入城的公路旁,都会有许多“职业向导”,手持一张白纸站在路边招揽生意,纸上写着“指路十元”之类的。这种向导一般都是当地人,对当地的道路交通非常熟悉。
那在没有导航且交通欠发达的古代,古人出行是如何认路的呢?
古代的交通工具落后,但道路交通网还是比较普及的。秦朝统一天下后,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正式建成了连接全国的道路交通网,将以前各诸侯国的主干道路连接起来,并将道路的标准和车轨宽度统一,这就是“车同轨”制度。以后的历朝历代都沿袭了秦朝的做法——江山要想坐得住,先修全国高速路。
这种政府主持规划并修建的道路,古代称之为官道,也做传递官方信息的驿道使用。官道的主干线以都城为核心,向地方最高一级的行政单位和大都市辐射。干线下面又有若干分支,连接地方上所有的城镇。以清朝为例,官道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官马大路”,从都城北京向全国辐射,是通往各大省城的官道干线,这类道路相当于今天的收费高速公路。第二等级是“大路”,主要从省城通往该省下辖的各重要城市,类似今天的国道。第三等级是“小路”,从大路或各重要城市通往下属城镇,相当于今天的省道。所以,沿着官路走,基本能到达全国各个城镇。
那古人怎么能知道官路的分布和走向呢?靠的也是交通地图,古时候叫作“路程书”。特别是宋朝以后,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大量商人要在全国走南闯北,需要有具体的道路指导,各类水陆路程书和地图就应运而生。路程书记载主要道路的分布和走向,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明朝时最著名的路程书是《一统路程图记》,它既是一部路程书,也是一部行商指南。另外,官员进京述职,也需要路程书和地图指导赶路。据《古杭杂记》记载,宋朝时“驿路有白塔桥,印卖《朝京里程图》,士大夫往临安,必买以批阅”。
使用路程书和地图的时候,要如何识别路线方向正确,不走偏呢?古代的主路两旁都栽有树木,可以以此辨别道路的走向。《国语·周语》载:“列树以表道。”路旁栽树的目的,一是能够方便过往路人庇荫纳凉,二是表明路的走向。所以,只要沿着规则排列的树木走,基本不会跑偏。
那如何判断走了多远呢?古代的主要官道上,官府会沿途每隔一段距离就建一座驿站。唐朝时,全国“凡三十里一驿”;宋元两朝,六十里一驿;明朝时,六十里或八十里一驿。驿站的功能类似于今天的高速公路服务区,里面可以吃饭、住宿、换马等,但只为官府服务。尽管一般民众不能享受驿站服务,但可以根据驿站判断行路的距离和此刻所处的位置。今天我们在高速路上行车时,就可以通过里程牌来判断目的地的距离。而古代也有类似的“里程碑”。至少从东汉开始,官道上就已经设置了用于判断距离的“堠”。堠是一座小土堆,每五里设置一座,当作判断距离的标记,是为古代的“里程碑”。
在岔路口如何判断走哪条路呢?古代也有类似路标的指示牌。在湖南邵阳地区,至今还有古代遗留下来的道路指示牌,叫作“挡箭碑”。“挡箭碑”立于道路交叉口,碑上有字,会标明左走某处、右走某处、前面是哪方、后面是何地。如果没有路标,最笨的办法就是到路口找人问路,一般重要道路的交叉口都是交通要道,即便没有驿站,也会有人烟。还需要说明的是,古人出行不太爱走陆路,如果有水路能走,一定不会选择陆路。特别是隋朝开通大运河后,南北行走的商人,大多会选择到运河沿线的码头乘船赶路。如果是走运河,基本上就不会走丢,毕竟没有跑偏的机会。
61古人上学要花多少钱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越来越强。为子女创造良好的教育条件是每个家长的心头大事,为此买学区房,报课外班,各种“为孩子的明天”努力。也正因此,教育费用成为许多家庭开支中的大头儿。那么,古代的学校什么样?学费贵不贵呢?
中国古代的学校分为两大系统,一是官学,二是私学。
所谓官学,是指中央朝廷和地方各级官府直接创办和管理的学校。中央级别的官学,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太学和国子监。地方官学,就是各级行政区划内官府办的学校,又称乡学或学宫。《周礼》称:“乡有庠(xiánɡ),州有序,党有校,闾有塾。”庠、序、校、塾就是古代地方各级学校的名称,后两个名称我们熟悉,但前两个名称大部分人是不知其含义的。记得读大学时,我们历史学院大厅有面镜子,上面漆有四个字“荫泽庠序”。当时大部分同学都不认识第三个字,更别提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了。后来我们终于明白了,这就是荫泽学校的意思。
西周时,中央和地方的各级官学就已经蓬勃发展,形成了“学在官府”的传统。官学本身,既是学校,也是政府机构,教师也是由官员兼任。西周的官学是不收学费的,以后历朝历代的官学也大多免费。那官学的经费来源是哪里呢?主要是靠政府拨款,还有士绅商人的捐赠。宋朝时,由于人口数量庞大,官学学生太多了,光靠拨款和捐赠难以满足官学开支。于是,宋朝开创了一种“学田”制度。所谓学田,就是国家拨给学校或者学校自行购置一定数量的土地,作为学校的固定资产并租给附近的农民耕种,所获得的收益就可以用作官学的开支。后来中央的国子监也开始实行学田制度。学田制,为以后各朝各代教育经费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范例,保证了官学的免费就读。
官学不光免费就读,有时候还能领到一些零花钱。比如宋代的太学,不光免学费,吃住也免费,学生每月还可领1000文。宋代1000文,其购买力大约合现在的800元,这些钱现在的大学生也够花了,要知道,这是除了吃住以外的纯零花钱。当然,在古代能上官学也是很不容易的。初期,官学就读的大多是贵族子弟,属于权贵阶层;唐宋之际,官学开始向平民子弟打开大门,但得是学习特别好的才俊。古代官学的免费,有点类似于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大学免费。那时候读大学,不光免费,还管吃管住,毕业还分配工作。
需要注意的一个现象是,古代的官学也会收一些自费生。比如汉代的中央太学有两类学生,“正式生”和“特别生”。正式生由中央直接选拔入学,属于公费生,政府还发俸禄;特别生由地方选送到太学,属于自费生,尽管也不需要交学费,但没有俸禄,食宿费用需要自理。所以,太学中有些贫寒的子弟,需要一边学习一边做小工,这就跟今天的打工上学类似。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古代私学的费用。
私学的开创者是孔子,他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给了普通大众读书的机会。私学的老师不是政府官员,国家财政也不支付其工资。古代官学的老师相当于今天有编制的教师,而私学教师没有编制。私学类似今天的补习机构,上学得交学费,孔子定的学费标准是十条束脩,束脩就是肉干,类似今天的腊肉。这个价格说贵不贵,说便宜也不便宜,因为那个时代吃肉还是不容易的。那如果交不起肉干,是不是就没有机会上学了呢?也不是。老师也可以不收你学费,但你得帮老师家干活,以工代费,有点像今天导师带研究生的意思。
后来私学渐渐普及,运营模式也成熟起来。私学的经费来源也趋于多样化,有地方士绅的捐赠,还有政府的补助,所以个人缴纳的学费也逐渐降低,普通家庭也能承受得起了。以明清为例,一个学生读私塾的费用一般为每年80斤到120斤小麦。这个数量,当时半亩地的产出就足够了。清朝人口剧增以前,一户中等自耕农的家里大约能有5亩地。这样算下来,一个学生的上学费用约占到全家年收入的十分之一。
62古人上学累吗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重视教育的国度,这也是我们的文明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的原因之一。那古人上学累吗?咱们就来考察一下。
汉朝时的中央官学是太学,其教学制度并不是很严格。没有规定毕业年限,也不注意考勤,上课和学习都比较随意。但太学非常注重考试,用考试的方法督促学生自主学习。这一点跟今天西方的大学比较像,学校不重视日常考勤,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考试上见分晓。汉朝太学的考试是一年一次,也叫“岁试”。岁试的考试方式叫“设科射策”。考试前,考官将写有考题的竹简根据难易程度分为两科,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一科,然后进行抽签选题。抽签的方式很有趣,考生任意投射案上的试题竹简,射中哪个就答哪个,有点像今天公园里的套圈游戏。经过岁试,成绩好的可以授官,成绩不好的勒令退学,成绩一般的就继续留在太学读书。这么看来,汉朝人读书完全靠自觉,具体累不累要看个人。
到了唐朝,中央官学的模式大体上与汉朝类似,但考试的频率大幅度提高。唐朝的考试有旬考、月考、季考、岁考等诸多名目。今天的中学生也有周考、月考、期中期末考、模拟考等,真可谓“古风犹存”。另外,唐朝有严格的劝退制度,连续三年考试不合格、在校九年未毕业、旷课太多等情况都会被勒令退学。考试多,规矩多,所以唐朝学生真心比较累。也许是太累的缘故,唐朝设立了固定的假期。每十天休一天的叫“旬假”,类似今天的周末。“田假”和“授衣假”一次休15天:田假在农历五月,让你回家帮助干农活;授衣假在农历九月,让你回家准备冬季衣物。“田假”和“授衣假”类似今天的寒暑假。
隋唐时建立了科举制,极大加重了古代学生的学业负担。为了考科举,学生们都是日夜苦读。所以,唐朝之后的学生上学只能更累。
官学如此,私学也不可能轻松。私学的师资和平台都比不上官学,所以学生得付出更多的努力。但是私学没有统一的教学制度标准,各类私塾、书院都是自行安排作息时间,一般天亮即入学,下午放学。尽管放学比今天早,但放学后的作业很多。古代科举考试需要熟背经典文献,所以大家放学后得继续背书。必背的儒家经典“十三经”,原文和注释加起来有60多万字,这可不是今天背几首古诗和几篇文言文能比的。明代文人谢肇淛有“夜读书不可过子时”的名言,子时是现在的晚上11点到次日凌晨1点,说明那个时候读书到凌晨是普遍现象,所以才会有这种劝告。
要说古代上学最累的,还得是清朝的皇子群体。清代史学家赵翼曾大发感叹:“本朝家法之严,即皇子读书一事,已迥绝千古。”清朝皇子6岁即入学,15岁封爵后方可毕业。每天天不亮就要进宫,比上朝的大臣还要早,因为要比老师早到一个小时温习前一天的内容。每天的课程也非常繁重。早上5点就要开始上第一节课,类似今天的外语课,学习满语和蒙古语,有时还要选修一些藏语和维吾尔语。第二节课是汉文课,类似今天的语文和历史,不但要学儒家经典著作,还要学《史记》《汉书》等官修史书本朝先辈的创业史以及先帝留下的圣训。这节课时间最长,要从早上7点多到下午3点左右。最后是体育课,要学骑马和射箭,下午5点才能放学。每天上学期间除了吃饭时间只能休息两次,每次15分钟。更为恐怖的是,他们没有周末,没有寒暑假,一年当中只有5天能够休息——春节、端午、中秋、皇帝生日和自己生日。即便是大年三十那天,也只能提前放学而已。这种严苛的教学模式使清朝皇帝的文化素养都很高,远高于明朝皇帝。所以,别以为生在皇家就能一辈子吃喝玩乐,在清朝当皇子可没那么容易!
63古代如何参加科举考试
科举制自隋朝创立以来,一直是古代知识分子进入仕途和实现理想的阶梯,广大文人对科举考试也是趋之若鹜。文学作品里有很多古代文人进京赶考的故事,常常伴随着人生的大起大落。那科举考试到底是什么样的流程?进京赶考又是怎样的操作方式?这一篇我们就以明清两朝的科举考试为例,真实还原一次古人的“进京赶考”全过程!
很多人将今天的高考类比为古代的科举考试,这种类比并不十分恰当。尽管二者都是考试,但其目的性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今天的高考是为了获得高等教育的资格,古代的科举考试则是为了获得做官的资格。所以从考试目的角度看,古代的科举考试更像今天的公务员考试。但从参加规模和社会影响力的角度看,科举考试和今天的高考又很像,都备受全国瞩目。因此,高考的规模和公务员考试的目的合二为一,就更像古代的科举考试了。
所谓的进京赶考,是指到京城去参加会试和殿试,这已经是科举考试后半段的内容了。在进京赶考之前,科举考试还有若干次的资格考试和初级考试。
△科举流程图
正式科举考试之前,考生必须先通过资格考试。这种资格考试被称为“童试”,童试之后才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的“正试”。童试要经过三个级别的考试,分别是“县试”“府试”和“院试”。县试是古代读书人参加的第一次官方考试,考试地点为其所在县,一般由知县(相当于县长)主持。县试一般在每年的农历二月举行。考前一个月,县衙会公告具体考试日期。考生需要提前报名,报名时要提交三份证明材料——“亲供”“互结”和“具结”。亲供相当于今天的考生基本信息表,包含祖上三代信息,包含本人姓名、年龄、籍贯、体格、容貌特征和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三代姓名履历,以确保你家是良民世家。所谓互结,是指考生要找一同参考的五位考生写一份承诺书,承诺如一人作弊则五人连坐,这是古代科举防止作弊的无奈手段。所谓具结,是请本县廪生(优等秀才)提供的“认保”材料,证明考生不冒籍、不匿丧、不替身、不假名,而且出身清白,不是娼优或皂吏的子孙,本人也未从事过戏子之类的“贱业”。这一环节类似今天的政审。县试一般考五场,分别考八股文、试帖诗、经论、律赋、策论等。鲁迅就曾经参加过晚清的县试。据鲁迅弟弟周作人日记记载,鲁迅当年在500多名考生中排名第137名,但在县试后没再参加府试,而是去了南京矿务学堂改读新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