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6070(第1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nbsp;nbsp;nbsp;nbsp;他想起早朝时曹佑将章寒英的弹劾奏折递到御前的模样,眼神逐渐变得阴狠,“哪料我们总宪大人却是个扮猪吃老虎的。”

nbsp;nbsp;nbsp;nbsp;第65章第六十四章“沈栋,你的平安符掉了!……

nbsp;nbsp;nbsp;nbsp;一年后。

nbsp;nbsp;nbsp;nbsp;广安四年春,黎靖北增设恩科,拟录进士四十余人。

nbsp;nbsp;nbsp;nbsp;咸南的恩科并非特奏名,乃是采用恩正并行的方式。由此,士子们仍须依次参加童、乡、会、殿试的正科考试,唯有皇帝的亲信——即毓德书院的几位学子荣获直通会试的殊荣,且几位学子高中后皆由皇帝指定去向,不得占用原本招录的名额。

nbsp;nbsp;nbsp;nbsp;春闱当日,杏花纷飞,鸟啼阵阵,京师贡院内挤满了人。

nbsp;nbsp;nbsp;nbsp;唐璎避开人群,方步入考场,就在贡院门口瞥见了一道孤挺的身影。

nbsp;nbsp;nbsp;nbsp;那人似乎等了她许久,微一颔首,算是打了个招呼。

nbsp;nbsp;nbsp;nbsp;她敛衽行礼,“见过仇大人。”

nbsp;nbsp;nbsp;nbsp;仇锦此时尚在孝期,虽穿着官服,发髻上却仍缠着白丝带。面色看起来红润了许多,嘴唇也终于有了血色,似乎终于从巨大的悲痛中缓了过来。

nbsp;nbsp;nbsp;nbsp;见到唐璎,她脸上并无意外之色,兀自将她带到贡院西侧的厢房内,简言道:“咸南无女兵,搜检一责由我暂代。”

nbsp;nbsp;nbsp;nbsp;厢房不大,柜架也不多,设有屏联、椅凳若干,且颜色偏浅,显然是为女子所用。唐璎了然,自觉张开双臂配合她搜身。

nbsp;nbsp;nbsp;nbsp;仇锦卸下手中长枪,淡然道:“章大人,得罪了。”

nbsp;nbsp;nbsp;nbsp;咸南对生员舞弊的监管十分严苛,考生入场时不仅要“解衣搜阅”,还要“蒐索徧靴底”——即检查鞋底。待搜检人员做完这一切,考生方可换上朝廷准备的衣物走进考场。

nbsp;nbsp;nbsp;nbsp;唐璎换好衣服出来时,瞥见门口的木桌上整整齐齐地码着九只竹篮,转头看向仇锦。

nbsp;nbsp;nbsp;nbsp;仇锦颔首,示意她取一只,唐璎依言照做,“这是?”

nbsp;nbsp;nbsp;nbsp;“考篮。”

nbsp;nbsp;nbsp;nbsp;仇锦耐心解释:“里头装有笔、墨、稿纸、干粮等一应用品,供你考试三日所需。”

nbsp;nbsp;nbsp;nbsp;唐璎微愕,她自然明白考篮是何物,只是这九只……

nbsp;nbsp;nbsp;nbsp;咸南虽不限制女子做官,可仔细数来,每年真正参加科举的女子却寥寥无几,就更别提那些有资格进会试的了。譬如仇锦那一届,女秀才倒是出了十数个,但最终闯进会试的女子却只有寥寥三人,其中一人还因其未婚夫出了热孝而突然弃考,回老家匆匆嫁人去了。

nbsp;nbsp;nbsp;nbsp;饶是如此,正科能出三名女举人已是不易。唐璎心下一沉,忽而有种不好的预感,“今年参考的女子竟有九人之多?”

nbsp;nbsp;nbsp;nbsp;这难道是黎靖北为推行女官政策而做的铺垫?

nbsp;nbsp;nbsp;nbsp;仇锦蹙眉,显然对她这般“瞎打听”的行径有些不满,本不欲搭理,顿了片刻,见唐璎似乎心有所忧,又道:“咳咳今岁参考的女子除去书院的四人外,建安还有两人,外省来的有三人。”

nbsp;nbsp;nbsp;nbsp;她拿出三根蜡烛,燃起其中一根递给唐璎,“别想太多,外省的那三人我不清楚,至于建安的那几个,除李书彤外,其他的咳咳你无需担心。”

nbsp;nbsp;nbsp;nbsp;她说的很隐晦,唐璎却听得明白。仇锦虽不清楚她因何所忧,但她既让她无需担心,便说明她清楚她的水平,且一直默默关注着她。

nbsp;nbsp;nbsp;nbsp;唐璎接过蜡烛,微弱的火光印在她脸上,也仿佛暖进了她的心里。

nbsp;nbsp;nbsp;nbsp;她吹灭烛火,朝仇锦露出一个浅淡的笑,道了声“仇大人辛苦了”,低头迈进了考场。

nbsp;nbsp;nbsp;nbsp;寅时,贡院封锁,考试正式开始。

nbsp;nbsp;nbsp;nbsp;京师贡院的号舍长五尺,宽四尺,高八尺,整个空间狭小而逼仄,四周由砖墙砌成,中间接了两块木板,后置一张木椅。

nbsp;nbsp;nbsp;nbsp;除此以外,空无余物。

nbsp;nbsp;nbsp;nbsp;砖墙间横隔的两层木板是可以活动的,白日里是答题的书桌,到了晚上将两头一合并,考生便可躺在上面休息。

nbsp;nbsp;nbsp;nbsp;会试的考试形式同乡试一样,分九天三场进行,每场俱持续三日。第一场考四书义三道,经义四道;第二场考论一道,判语五条,诏、诰、表内选答一道;第三场考经史、策问五道。

nbsp;nbsp;nbsp;nbsp;唐璎丑时便入了场,此刻却不觉困顿。

nbsp;nbsp;nbsp;nbsp;考卷发下来后,她点了根蜡烛,而后架起木板,粗略地看了下题目,微微蹙起眉。

nbsp;nbsp;nbsp;nbsp;无论是乡试还是会试,考题大多重经义、轻诗赋,然而诗歌和策问才是她的强项,《五经》一类的知识则始终是她的劣势,尤其是题干所述的“五饵三表”之说,她知此策出自贾谊,却忘了原文,只记得其大致意思是靠“和”来瓦解敌方策略。

nbsp;nbsp;nbsp;nbsp;一连三日,她俯身趴在书案上,饿了便吃,累了便睡,逐渐忘记了时辰,直至锣鼓敲响,她才陡然惊醒——第一场考试结束了。

nbsp;nbsp;nbsp;nbsp;交完卷,唐璎回了趟官舍,将自己锁在房间内打坐。

nbsp;nbsp;nbsp;nbsp;这是她曾在灵桑寺养成的习惯,每当她思绪不宁时,稍稍打坐片刻,待禅定之后,一切不良情绪便会烟消云散。

nbsp;nbsp;nbsp;nbsp;——她不得不承认,第一场她考得并不理想,以致心绪有些浮躁。

nbsp;nbsp;nbsp;nbsp;内观时,她突然就想起了师父——那个时常念着经给她剥板栗吃的老头儿,还有明藏小师兄,那些欺负她的僧人师父音容犹在,寺院的记忆却恍如隔世。恍惚间,脑海中又浮现出江临的影子。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