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85(第13页)
她需要皇帝的旨意了。
老皇帝现在就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李暮歌借着他的名义下了多道圣旨。
全天下人都对此心中有数,人人都知晓,圣旨究竟是谁的旨意,大家揣着明白装糊涂。
李暮歌后来已经懒得去凤仪宫假装请旨了,今日她来,是想让世家们明白,真不是她想要动手,全都是老皇帝。
老皇帝深知自己时日无多,已经彻底疯了,她只是个可怜的储君,她能有什么办法呢?
为全孝道,只能随着老皇帝的心意,打压几个大世家。
只要李暮歌装无辜装得够好,相信大世家们会与她“心有灵犀”,共同做戏,熬过这一段老皇帝还活着的“艰难岁月”。
至于那些在这段岁月里,不幸真的被打压下去的世家,那只能说,是他们家自己运道不好,怪不得旁人。
李暮歌坐在凤仪宫,她念,翠玉执笔,梁忠拿来玉玺,时刻准备盖章。
而老皇帝则越听眼睛瞪得越大,最后几乎要瞪出眼眶来了,他要是能说话,非得指着李暮歌鼻子,骂几句逆女疯了,天要灭大庄之类的话。
第84章
对付世家,必须先弄明白,世家究竟是怎样的存在。
世家简单来说,就是世代有人在朝中为官的家族,这些家族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所谓的“门第”很高,掌握了许多政治资源。
在前朝,强大的世家甚至是看不上皇帝的,有些世家的女儿根本不会嫁给皇帝为妃,要做就做皇后,当皇后还得是皇帝求娶。
因为皇帝也不是生来便是皇帝,大多是要通过与兄弟进行斗争,所以在前朝,想要获得世家的支持,皇后之位是联姻的筹码。
到了本朝,世家的影响力已经消减了不少,就拿李麒作为例子,他就没有用皇后之位作为联络世家的筹码。
前朝的非皇后不嫁,到本朝的妃位即可,足以看出世家影响力在减弱,皇权的集中已经压制住了世家。
但是这还不够。
科举改制在李暮歌的规划里,是压制世家的重要一环,可这一环想要生效,要很长一段时间,而且到目前为止,进入朝堂的新官员,非世家出身者极少。
一般是寒门,即落魄的世家。
这说明在大庄,基础教育的建设程度十分浅薄,普通百姓根本没有丝毫上升通道。
针对这一点,李暮歌目前没有好法子,她当然可以大力发展教育,但教育的前提是没有人搞破坏,大家都很配合,毕竟学习是一件只有自己能够掌握的技能,外人说什么都没用。
一旦有人破坏,教育的种子分分钟直接死亡。
而且在进行教育之前,李暮歌还面临着一个更严峻的挑战——底层人吃饱饭的问题。
她不能说让老百姓吃饱饭,至少别再饿死人了,人口是发展必不可少的地基!
从科举这条路上掘世家的根,需要至少十年时间。
李暮歌想要短期内出现效果,她只能走一条极端的路。
文字狱。
文字狱拿出来,势必是要挨骂的。
任何遏制文学,侵害文人权利的行为,都会被文人们在史书上大骂特骂。
但政治不讲究道德,更不在乎什么文人的权利,它只关心国家是否稳定,权力能否掌握在最高者手中。
再说了,文字狱又不是她提倡的,是病入膏肓的陛下,他容不得那些文人在外面胡乱瞎说。
李暮歌想了想,觉得有自己掌控,文字狱的危害应该远不如来个黄巢把世家大族屠一遍,对比一下她和黄巢,她真是个名副其实的仁慈之人。
圣旨已经拟好,李暮歌将穆盈栀和颜士玉都喊来,让她们看看。
这一封旨意下发之前,可得先让自己人心里有个数,别最后被卷到里面去,当了冤死鬼。
穆盈栀和颜士玉在看完圣旨后,均是一脸难色,颜士玉更是脸色难看极了,几乎想都没想,就开口请求李暮歌,收回旨意。
“若以文字论罪,那天下诗稿名篇何其多?读书人如何能避免自己样样规避,绝不会行差走错半步?况且,三五字便可定罪,如此一来,定会有人借此旨意,恶意攻讦陷害仇敌,其中冤假错案,想必会数不胜数。”
“颜侍郎所言有些道理,殿下,此事需得从长计议,万不可随意颁布旨意,恐会引来天下大乱。”
穆盈栀作为读书人,也不愿意看见天下读书人战战兢兢过日子,而且她觉得,这事儿开了头,很难控制住后头的发展。
正如颜士玉所说,最后此事恐怕会成为大臣们栽赃陷害政敌的狂欢,还有一些心思歹毒的小人,拿此事用来陷害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