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65(第11页)
颜士玉这下是真瞳孔震惊了,颜家怎么会允许一个和太子有关,走杨家路子的人,到东安去当县令!
李暮歌从颜士玉瞪大的眼睛里看到了惊愕与不解,遂解释道:“因为他娶了一个颜家的旁支女子为妻,并且他是寒门出身。”
颜士玉沉默,她没想到这里头还有颜家的事儿,所以,东安县令所为,颜家知不知道?
颜士玉感觉心中有一颗星在闪烁,随时会熄灭。
李暮歌没管颜士玉的死活,同她细细说了一下这位东安县令的来历。
东安县令姓苏,单名一个铭字。
苏铭是个科举出身的寒门学子,当年科举成绩一般,只是被朝廷录用,没有前三甲那样的好成绩。
他通过科举后,在外放为官与留在长宁两个选择中,选了后者,拜入太子东宫,成了太子的门客之一。
太子为彰显自身宽厚,选门客的时候,宣称不会看重出身,只要有才之人,均可投奔东宫。
太子嘴上说得很好听,信的人也多,因为他是太子,不少被他忽悠的人会觉得,天下将来都是太子的,不管是世家出身还是寒门出身,总归是要为太子效劳,太子一视同仁,理所应当。
苏铭也是被忽悠瘸了的人中的一员。
拜入东宫后,苏铭就知道什么叫坑人了。
太子确实谁都收,问题是非大族出身,他压根不给对方一点儿机会。
不受重视,坐冷板凳!
寒门学子看明白这一点后,往往会想方设法走关系,从东宫离开,这个关系一般就是走杨家的路子。
溜须拍马,塞钱说好话,反正就是各种私下贿赂,杨家人会大发慈悲,将这些寒门学子调出东宫。
之后寒门学子去哪儿,杨家人就管不着了。
苏铭便与大多数人的选择一样,走了杨家人的路子。
“这个东安县令的位置会落到苏铭头上,估计就是被杨家人给坑了。”李暮歌说到这儿,觉得苏铭的官运实在是太差了。
颜士玉明白,颜家和太子本就不对付,跟杨家更是私底下互相看不顺眼,苏铭这个出身到东安去做县令,他基本永无出头之日了。
杨家人估计就是想着要恶心颜家一把,才会故意将那人安排到东安。
谁都觉得苏铭以后没救了,没想到苏铭是个人才,他能在东宫里靠敛财和攀附权贵的手段出来,到了东安,也能靠这两样本事,混得风生水起。
先和颜家示好,后直接娶颜家旁支女为妻。
“他娶了颜家哪一支?”
颜士玉不理解,是颜家哪一支竟如此想不开,和一个背景复杂的东安县令结亲。
李暮歌道:“去西南经商的那一支”
“经商……怪不得会答应与苏铭联姻。”
颜士玉叹口气,颜家家大业大,主脉管不到关系太远的旁支头上。
西南行商的那一支,只是靠着主脉还未曾改为商籍罢了,实际上已经基本和商贾没有区别。
寒门亦曾是世家,县令更是朝廷命官,这样的身份娶个行商之人的女儿为妻,难怪那一支会同意,有一个东安县令当女婿,那一支至少三代以内不用害怕沦为商籍了。
苏铭靠着裙带关系和东安颜家有了联系,顺便站稳了脚跟,这桩婚事被他做成了一本万利的好买卖。
李暮歌见颜士玉完全不了解苏铭的样子,有些疑惑地问:“你之前一直在东安生活,为何好像对东安的事情并不了解?”
“之前一门心思读书,后来想着要到长宁来,所以对东安的事情没有特别上心。”
颜士玉也发觉到了自己的闭目塞听,她是去年来得长宁,东安县令已经就职三年了,她却丝毫不知,甚至都没见过对方,连名字都是李暮歌告诉她的。
颜士玉想起那几年昏天黑地的读书生涯,眼底燃起仇恨的光,族地里的日子并不好过,颜家人已经很久没有聚在一起,沟通感情了。
说是一个大家族,但实际上早就已经各奔天涯,散到多处,颜家自那一夜后,名存实亡。
李暮歌想起颜士玉身上还有一份仇要报。
只是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找到覃家扮做匪徒,屠杀颜家的证据,别说她了,颜家自己都只是找到一些似是而非的线索,完全不足以当做扳倒覃家的理由。
这事儿以后再说,当下最重要的还是东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