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百一十五章 赵府家宴(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赵匡胤闻言,浓眉微扬,眼神中似有几分喜色。因为他和李奕一样,深知兵书阵法的紧要,而且历史上的赵匡胤,在攻打下滁州后,不取财宝而只拿书籍,就可见一斑。

得知李奕手中有太白阴经的另外四卷,他难免一时间有些意动。

但赵匡胤很快压下心思,豪迈地大手一挥道:“若奕哥儿喜欢,只管把这兵书拿去。反正愚兄也只是闲来无事,翻看着打发时间,其中的内容早已烂熟于心,再留在我这也无用。”

李奕摇头道:“君子不夺人所爱,况此等珍稀的手抄兵书,传世不易。若据为己有,我于心难安!”

“不过赵兄若舍得的话,还望让我暂且拿回府中几日,令人仔细誊抄一副。作为交换,我手上的那四卷,亦可誊抄一份送予赵兄。”

赵匡胤爽快应道:“贤弟的提议真乃两全其美,你我兄弟各得一份,互有相补啊。就这么定了,这书贤弟尽管拿走誊抄!”

两人就兵书之事达成共识,气氛愈发融洽。李奕也没有忘记此行的目的,在这小小的插曲过后,他收敛了几分神色,将谈话转回了正题。

“弟今日前来,虽是拜祭伯父为重,但也顺便有事要与赵兄相商。”

说话间,李奕身体微微前倾,声音带上了几分肃然。

“不知赵兄近日可曾知晓,朝廷正谋划二次南征的风声?”

赵匡胤微微颔首,脸色转为凝重,沉声道:“不瞒贤弟,愚兄虽幽居守孝,但也不是两耳闭塞。想必贤弟也知晓,铁骑右厢都虞候石守信,乃我自幼相交的玩伴,前几日他来府中探望时,便曾提及过此事……”

李奕顺势接口道:“既如此,石都虞候应当也向赵兄提及,官家有意于本月底,遴选几位勇毅大将,率精兵锐卒先行开赴淮南。”

赵匡胤目光一凝,心中思量起李奕说这话的意思。他虽隐隐猜出了几分含义,但却又不太敢确定。

李奕见赵匡胤似有犹疑,他便不再绕弯子,直截了当道:“不知赵兄可愿此番随军出征?”

闻听此言,赵匡胤顿时双手紧握膝头,布袍下的身体随之微微绷紧。

还未待他开口回应,李奕的话音再次响起:“于情理而言,赵兄既已守丧,该在灵前尽孝。但眼下国事急迫,二次南征在即,陛下旨意已定,荡平江南只在旦夕。你我身为武臣,蒙官家厚恩,当值此际,为国尽忠方为大义!”

“伯父在世时,也是戎马一生。赵兄能继承父志,为国征伐,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光耀门楣,想必伯父若泉下有知,定不怪兄失孝。”

赵匡胤张了张嘴,迟疑了片刻,方才回道:“可愚兄我尚在孝期,又无朝廷的军令诏命……”

李奕见状,知他心已动,顺势再添一把火:“赵兄还请放心,若你有意此事,弟愿立时上奏官家,举荐兄为先锋将领人选之一!”

赵匡胤的身形直起了几分,胸膛起伏间,呼吸都急促了些。

他心里很清楚,李奕身为殿前马军主将,又是皇帝的姻亲妹夫,如今深受皇帝信重。

若是由李奕上奏举荐,他“起复”的事可能性很大。

说话间,他紧握住李奕的手掌,语气恳切道:“曾经家父尚在世时,愚兄以为自己已能顶门立户,为家里遮风挡雨。”

“可遭逢此变,我方知世事维艰,人情之冷暖……正所谓患难之中见真情,现今也只有奕哥儿你还如此惦念着愚兄!”

他这话也算是有感而发,在父亲病逝之后,赵匡胤回望一路走来,仿佛才突然醒悟,父亲竟默默给自己提供了这么大的帮助。

想当年,弱冠之龄的他年少气盛,妄图靠自己建功立业,便毅然决然的离家远行。

但实际上呢?

赵匡胤先是南下投奔复州王彦超,继而又转投随州董宗本,最后北上投效河东刘崇……这些人都是看在赵弘殷的面子上,才收留的赵匡胤,但都没有重用他。

直至出镇邺都的郭威起兵反汉,赵匡胤方才投其麾下。待郭威篡汉自立后,他因门荫而补任了东西班行首。

后来赵匡胤还差点被外放,也是因自己武将世家子弟的身份,才被招入时任开封府尹的柴荣麾下。

这种种的经历,不都是源于他父亲的荫庇?

等到今上继位,赵匡胤总算靠着自己的本事,在高平之战中崭露头角,再加上又是皇帝的潜邸旧部,这才能有如今的军职。

然而,相比于坐在自己旁边的这位年轻英武的新晋大将。

赵匡胤隐隐有一种自惭形秽的感觉。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