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7章 有时候想想这地锄得多好才算好啊(第2页)
林浩然坐在人群之中,戴着同声传译耳机,泪水几次滑落。他忽然明白,所谓“语言方舟”,从来不是要把声音封存进冰冷的数据库,而是要让它们重新流动起来,在新一代的唇齿间重生。
活动最后,其其格起身,将牛皮琴递向他:“你说要来听我们说书。现在,轮到你说了。”
全场安静。
林浩然接过琴,手指微颤。他不会弹,但他记得其其格教过的第一个音符??那是蒙古语中表示“开始”的元音“A??”。
他深吸一口气,开口说道:
“从前,在北方的大地上,有一个孩子,他总觉得自己说话的方式不够好。他怕别人笑他口音重,怕老师说他发音不准。所以他渐渐闭上了嘴,只用别人听得懂的话活着。直到有一天,他走进一座档案馆,听见无数陌生的声音在黑暗中呼唤他的名字……”
没有旋律,只有讲述。他的普通话依旧标准,但语气里多了从未有过的柔软与笃定。
“……从此以后,他决定做一个拾音人。因为他终于懂得,每一个声音背后,都有一个不愿被遗忘的灵魂。”
话音落下,掌声如雷。
第二天清晨,林浩然独自走向草原深处。手机收到赵明远的信息:“贵州苗寨传来好消息??我们开发的‘童谣生成AI’成功模仿当地调式,创作出一首新《蝴蝶妈妈》儿歌,已被纳入村小音乐教材。孩子们边跳边唱,说‘像阿婆又回来了’。”
他抬头望天,云卷云舒,如同千万种语言在空中交汇。
回到北京后,他主持召开“语言方舟”三年战略评估会。会议持续整整两天,最终形成三大决议:
一、启动“记忆回声工程”,面向全球华人征集个人语音遗嘱,允许公民在生前录制一段母语留言,设定未来播放条件(如特定节日、子孙出生等),由国家语音库提供加密托管服务;
二、与腾讯、网易合作推出“方言守护者”公益游戏,玩家通过完成地方文化任务解锁虚拟角色方言台词,所得收益全部投入偏远地区语言采集行动;
三、推动建立“国际濒危语言互助网络”,优先与中国周边十三个拥有跨境民族的国家开展数据共享与联合研究,涵盖傣-泰、苗-赫蒙、藏-喜马拉雅诸语群等。
散会当晚,林浩然收到一封特殊邮件。发件人署名“陈默”,附件是一段MP3和一份手写信扫描件。
>“我是深圳程序员巴特尔?苏和的儿子。父亲去年底确诊肺癌晚期,住院期间仍在完善‘乌力格尔星球’平台。他常说:‘只要还能让一个孩子说出第一句蒙古语,我就没输。’昨天,他走了。临终前最后一句话是:‘把我账号里的所有数据,捐给语言方舟。’
>他还留了一段语音,说是专门给您录的。”
林浩然戴上耳机,按下播放。
苍老而虚弱的声音缓缓响起:
“林老师,咱们没见过面,但我一直看着你们做事。有人说我是叛徒,可我觉得,真正的背叛,是看着自己的语言死掉还不伸手。我现在把钥匙交给你们??平台所有算法、用户数据、未上线功能原型,全都在里面了。别怕创新,别怕争议。只要还有人在听,故事就不会断。
>最后……替我跟其其格问个好。告诉她,我在梦里听过她弹琴。那声音,真像草原的风。”
音频结束,办公室陷入长久寂静。
一周后,“乌力格尔星球”正式并入“语言方舟”体系,更名为“星空说书台”。首页上线首日,涌入超四十万访问量。最热门的板块,是一个名为“给未来的信”的互动区??用户可用母语录制语音,设定十年、二十年甚至五十年后自动发送给指定亲人。
有人对unborn的孩子说:“等你长大,我会用阿爸教我的方式,给你讲英雄格斯尔的故事。”
有人对外孙留言:“外婆不会用微信,但这个声音是真的。我想让你知道,我们鄂伦春人是怎么称呼月亮的??‘银盆娘娘’。”
林浩然将自己的账户设为永久开放状态。他在“发送时间”一栏选择了“无限期”,收件人填了两个字:**后来**。
春天彻底降临。档案馆外的樱花开了,粉白花瓣随风飘进窗户,落在M-07柜的编号标签上。新一批采集任务正在展开:云南怒江的独龙族纹面女、甘肃天祝的华锐藏语僧侣、广东连南的瑶族歌师、台湾兰屿的达悟族渔夫……
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段即将消逝的文明絮语。
林浩然站在地图前,贴上第一百二十七颗红点。笔尖微顿,他在笔记本上写下新的感悟:
>我们无法阻止时间带走一些东西,但我们可以决定哪些声音值得被留下来反复聆听。
>当一个孩子在未来某天打开祖父的语音遗嘱,听到那句用潮汕话说出的“乖乖,食糜未”时,
>那一刻,死亡不再是终点,而是另一种对话的开始。
>而我们所做的,不过是蹲下身,把耳朵贴近大地,然后告诉世界:
>听,这里还有人在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