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六章 临阵换将(第2页)
消息传至京师,礼部官员大惊,急奏皇帝:“又有民间私自立碑,煽动民心,恐成祸端!”
皇帝此时已年迈,听闻此事,却不怒反笑:“朕记得十年前,也曾下令毁碑禁言。结果呢?皇后减膳,太监自发捐俸,连宫墙外的小贩都说‘今日未行善,不敢点灯’。罢了,让他们立去吧。只要不违律法,不聚众谋逆,一切皆可宽容。”
但他不知,真正令他心境转变的,不只是当年皇后梦中的青铜鼎影,更是近来频繁出现的一个梦境:他自己身穿布衣,走在贫民巷中,有人递来一碗热粥,说:“陛下,这是您十年前减免赋税时,我们许下的回报。”醒来后,枕边湿了一片。
于是朝廷非但未加压制,反而派遣文官前往各地考察“愿行成效”,并提议将“百善之人”评选扩展为全国盛典。一时间,善行如春草疯长,遍及城乡。
可就在这片祥和之下,阴影悄然滋生。
某夜,京郊一座废弃道观中,九盏黑灯围成一圈,中央跪着一名蒙面人。他手中捧着一本漆黑册子,封面无字,лишь触之者心生寒意。他低声诵咒,黑灯火焰转为幽绿,空中竟浮现出一幅幅扭曲画面:
有人登记善行只为博取名声,实则苛待妻儿;
有乡绅借“愿碑”之名敛财,逼迫村民捐款;
更有骗子冒充“守愿使者”,骗取百姓供奉香火……
“看啊,”蒙面人冷笑,“善一旦可量,便成了交易。愿一旦可记,就成了枷锁。人心本贪,何须唤醒?”
话音刚落,黑册自动翻开,一页页显现出名字??全是近年来声名显赫的“百善之人”。每个名字上方,浮现出他们未曾暴露的恶行:贪污、通奸、弑亲、陷害忠良……丑陋不堪。
“我要让世人明白,所谓善,不过是弱者的幻想,强者的工具。”他举起黑册,厉声道:“从今日起,我将以‘破愿者’之名,揭穿所有伪善!让愿火焚尽虚妄,让鼎再碎一次!”
刹那间,九盏黑灯齐灭,唯余一道黑气冲天而去,直奔承愿鼎方向。
---
数日后,东海潮啸三日不绝。
承愿鼎剧烈震动,鼎身那道未愈的裂痕猛然扩张,溢出浓稠黑雾。桃树枯萎,青果坠地粉碎,化作血泥。沙滩上原本温顺的贝壳纷纷爆裂,露出内里刻着的微型符文,竟是逆写的《愿行录》经文!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愿碑”接连出现异状:
江南某村石碑夜间渗出血珠;
西北戍边将士发现碑文自行更改,原本记录的救人之举变成“此人曾杀俘掠财”;
更有甚者,有人清晨去祭拜愿碑,却发现碑上亲人名字赫然列于“罪孽名录”之下,附注一句:“伪善当诛”。
恐慌蔓延。
人们开始怀疑彼此,质疑善的意义。曾经点亮的“愿灯”一盏盏熄灭。孩童不再背诵《愿行录》,反被家长告诫:“莫要学那傻子,好心没好报。”
就在此时,一道跛脚身影再度出现在江南村落。
青年回来了。
他比十年前苍老许多,右腿伤势似乎加重,行走艰难。但他目光依旧平静,像一口深井,能照见人心。
他在村口停下,望着那座曾由他提议建立的“愿碑”,如今已被泼满污泥,碑顶甚至被人插上一根乌鸦羽毛。几个少年正用石头砸碑,口中喊着:“假仁假义的东西!拆了它!”
青年没有阻止,只是默默蹲下,从怀中取出一块湿布,一点一点擦拭碑文。
雨水落下,混着泥浆流淌。可随着他的动作,那些被污损的文字竟一点点恢复清晰。围观者越来越多,有人认出了他。
“是他……那个被通缉又救人的‘守愿者’……他还活着?”
“听说他十年前就消失了,有人说他死了,有人说他成仙了……”
青年不理喧嚣,继续擦拭。当他抹去最后一块污渍时,整座愿碑忽然发出柔和光芒,碑面浮现一行新字:
**“善不必完美,但求无愧。
愿不在碑上,而在你抬手扶人那一刻的心跳。”**
众人寂静。
一名曾参与砸碑的少年低头哭泣:“我……我爹说现在做好事会被当成傻子……可昨天,是我偷了邻居的鸡……我本来想抵赖,可看到这碑,心里就像有刀割……”
青年抬起头,看着他:“那就去道歉,把鸡还回去,再帮人家补个鸡笼。这不是赎罪,是找回你自己。”
少年磕头离去。
当晚,村里灯火通明。家家户户重新点亮愿灯,孩子们自发组织巡逻,守护愿碑。更有远近村民闻讯赶来,带着自家记录的善行簿册,请青年亲自登记。
青年摇头:“我不登记。你们心中自有尺子。我只是提醒??真正的愿,从不怕被玷污。因为它生在黑暗里,长在风雨中,却始终朝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