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六章 临阵换将(第1页)
如果说,敖云海结合肉身与法力,一口气搬运五十颗【玄深重水】是往水里扔了一颗大石头,游鸣此番举动,便等于是往水里扔了一颗核弹。
直接把所有人都炸懵了。
而游鸣的这一招乱拳加暴击,也让不少人方。。。
暴雨过后,天地如洗。晨光初透云层,洒在元灵山湖面,泛起粼粼金波。那条跃出水面的透明小鱼早已不见踪影,唯余一道细长涟漪缓缓扩散,仿佛某种讯息正悄然传向远方。
菜园深处,青石裂开后留下的缝隙已悄然愈合,只余一道浅痕,如同岁月刻下的皱纹。土灶里的火熄了,粥也凉了,但粗瓷碗仍静静摆着,碗底那行小字在阳光下微微反光:“这是我今天的第一件好事。”
没有人知道那男孩去了哪里。老师清点学生时发现他缺席,却并未声张。她只是默默走到湖边,将一盏油灯放入水中。灯芯微颤,浮水而行,渐行渐远,最终融入湖心雾气之中。这是元灵山的传统??每当有人踏上愿途,便以“愿灯”送行。
与此同时,极西荒漠的孤庙中,风沙正卷过门楣。那把锈迹斑斑的鲤形钥匙悬于香案之上,表面忽有微光流转,似被无形之手轻抚。一名衣衫褴褛的老旅人跪伏在地,双手合十,声音嘶哑:“我愿救下一个迷路的孩子……若能活着走出这片沙漠,请让我遇见他。”话音落,门外沙尘骤停,一道绿意隐约浮现地平线。
两界之间,因果如丝。
而在东海之滨,承愿鼎静立如初。十年来,它吸收天下善念,鼎身裂痕几近弥合,唯有底部一道细纹依旧未愈,隐隐透出暗红血色般的纹路。桃树繁花落尽,结出一枚青果,形似心状,昼夜散发清香。每当夜深人静,果实内部似有低语回荡,无人能懂,唯有靠近者心头一震,仿佛听见自己最深的执念。
这一日,海潮退去,沙滩上留下一行脚印,由远及近,止于鼎前。来者是个少年,约莫十五六岁,赤足踩沙,左腕缠着一条褪色红绳,上面系着半片破碎玉佩。他仰头望着巨鼎,眼神清明,却又藏着难以言说的痛楚。
“你等我很久了吧。”他轻声道,像是对鼎说,又像是对某个人说。
忽然,鼎腹微鸣,一道青光自鼎口垂落,凝成一面虚影??正是当年那位青年的身影。他站在混沌之中,面容模糊,唯有一双眼睛明亮如星。
“你来了。”青年开口,声音似从四面八方传来。
少年点头:“我娘临终前,交给我这半块玉佩,说‘去找承愿鼎,那里有人会告诉你真相’。她还说……你是我的父亲。”
空气凝滞了一瞬。
青年闭目,良久才道:“我不是你生父。但我曾许愿替你母亲护你一生。那一世,我在江南山村行医三年,救她性命,她跪地叩首,许下‘愿子承愿’之诺。这份愿力烙入《愿行录》,成了你的命格根基。”
少年呼吸一滞:“所以……我是因‘愿’而生?”
“是。”青年睁开眼,“世间凡人因情爱结合而诞子嗣,而你,因一个女人至诚之愿、一份守愿者誓约、再加上承愿鼎残存的一缕本源之力,才得以降生人间。你不是普通人,你是‘愿种’。”
“愿种?”
“即承载愿力而生之人。天生能感知他人善念,也能点燃沉睡之心。但代价是??你会承受所有与愿相关之劫。善越多,反噬越重;信越坚,痛越深。”
少年低头看着手中玉佩,指尖摩挲着断裂处:“那我该做什么?”
“走我走过的路。”青年身影开始消散,“渡人,亦渡己。立碑,续火,燃灯,传愿。直到鼎全然复苏,直到守愿星不再闪烁不定。”
话音未落,虚影溃散,青光收回鼎中。只剩那枚青果轻轻晃动了一下,滴下一滴汁液,落入沙中,瞬间生出一朵小白花,花瓣五片,每一片都映着一个画面:
一个老人拄拐走过雪地,身后多了一串陌生脚印;
一名乞丐分食最后一块饼给更瘦弱的孩子;
一位盲女坐在桥头弹琴,路人驻足倾听,眼中含泪;
书生提笔写下“善不可弃”四字,墨迹未干,纸页自燃成灰;
最后是一幕未来之景:万人齐聚京师愿碑前,齐声诵读《愿行录》第一章,声浪直冲云霄,惊动天庭星辰移位。
少年怔立原地,胸口突然发烫。他扯开衣襟,只见心口位置浮现出一枚淡青色符印,形状竟与当年青年所佩青符一模一样。符光微闪,似在呼应什么。
他知道,自己的旅程开始了。
---
三个月后,北方边陲小镇。
战乱虽息,民生凋敝。百姓靠野菜度日,孩童面黄肌瘦,学堂倒塌,无人识字。镇东破屋内,少年盘膝而坐,面前摆着一只陶碗,盛满清水。他割破手指,血滴入水,低声念道:
“以我之血,启愿之眼;借尔清波,照见人心。”
水波荡漾,渐渐浮现影像:一名妇人深夜偷偷将米粮塞进邻家门缝;铁匠收养战火遗孤,教他打铁谋生;私塾先生每日义务教村童读书,哪怕无人答谢……
少年睁眼,取出随身携带的竹简,在其上刻下三人姓名与善行,并于次日清晨立于集市中央,高声宣读:“今日三善已录!谁愿登记?”起初无人响应,待他念完事迹,人群中有老者颤声问:“这样做,真能让苦难少些吗?”
“不能立刻改变命运。”少年答,“但能让善意被看见。看见的人多了,麻木就会裂开一道缝。”
老者流泪跪下:“我愿登记第一件善事??明日开始,为孤寡烧水做饭。”
一人起身,百人相随。不到七日,镇中立起一座木碑,名为“微光愿碑”,刻满细碎善举。孩子们争相传抄《愿行录》残篇,用炭笔在墙上写“善”字。更有游方道士路过,见此景象惊叹:“此地气运升腾,竟有龙脉微动之象!”